
來源:pixabay
繼“金九”失色后,10月的車市也沒有帶來太多驚喜。
11月10日,中國汽車工業協會(以下簡稱“中汽協”)發布了最新一期汽車產銷數據。10月份,汽車產銷分別達到233萬輛和233.3萬輛,同比下降8.8%和9.4%。1-10月,汽車產銷為2058.7萬輛和2097萬輛,同比增長5.4%和6.4%,增速比1-9月繼續回落。
產銷齊跌,很大程度是由于芯片短缺的陣痛仍在繼續。“芯荒從二季度開始顯現,六七月份是高峰,其中合資品牌受到的影響最大。”中國汽車流通協會副秘書長郎學紅表示,金九成色不足,供需雙弱,10月份的銷量比9月略好,但芯片仍然短缺,導致市場表現依舊不理想。
相比9月,10月汽車產銷環比分別增長12.2%和12.8%,這意味著芯片短缺的困境正在逐步緩解。不過中汽協方面指出,10月芯片供應雖比9月略有起色,但仍不能完全滿足生產需要。芯片短缺在短期內依然存在,后兩個月面臨壓力仍然較大。
與此同時,乘聯會方面也表示,今年四季度汽車行業利潤增速轉正壓力很大,面臨著全年利潤負增長壓力,這也導致今年四季度車企促消費拉增量較難。“今年10月車企建儲庫存的供給能力遠未達到預期,庫存建立較慢,也會導致年末銷量無法沖刺。”

來源:中汽協
自主品牌“因禍得福”
根據中汽協數據,10月乘用車產銷198.8萬輛和200.7萬輛,同比下降4.7%和5%。與上年同期相比,四大類乘用車品種產銷繼續下降。1-10月,乘用車產銷為1664.8萬輛和1687.1萬輛,同比增長8.6%和8.8%,增速較1-9月繼續回落。
具體到各個車企,均呈現不同程度的銷量下跌。根據企業公布的官方數據,10月,長城汽車銷量11.2萬輛,同比下滑17.33%;吉利集團銷量為11.16萬輛,同比下降20%。
上汽、長安以及廣汽三大汽車集團,也難逃銷量下滑的命運。其中上汽集團10月銷量同比下滑2.44%至58.21萬輛,長安集團10月汽車銷量同比下降4.87%至20.23萬輛,廣汽集團同比下降8.1%至19.29萬輛,這已經是廣汽集團連續5個月銷量表現低于去年同期。

來源:廣汽集團
廣汽集團增長乏力,主要是合資板塊的“雙田”受芯片短缺等影響,銷量表現不佳。10月,廣汽本田銷量為7.54萬輛,同比下降13.9%;廣汽豐田銷量為6.1萬輛,同比下滑15.3%。不過,因9月份銷量基數較低,“兩田”環比均出現上漲。
“目前主機廠生產受到最大的影響就是缺芯,所有車企都在為找芯片而忙。” 廣汽埃安新能源汽車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席忠民表示,一些有能力的自主品牌,可以進行替代性開發,但合資企業很難改變供應商方案。
這是合資車企在缺芯風暴下,銷量大受沖擊的主要原因,相反,部分自主品牌可以迅速反應,積極展開自救。這一點,在銷量數據上已經有所體現。廣汽乘用車10月銷量同比增長14.9%至3.53萬輛,環比增長54%,1-10月累計銷量同比增長12%至25.65萬輛。廣汽埃安10月銷量同比增長70.7%至1.21萬輛,1-10月累計銷量為9.08萬輛,同比增長98.9%。
上汽乘用車同樣出現了上漲。10月份,上汽乘用車月銷量突破10萬輛,同比增長超40%;1-10月累計銷量達到59.5萬輛,同比增長25.7%。
或是因禍得福,在缺芯浪潮下,自主品牌的市場份額開始上漲,逐漸找回丟失的陣地。
中汽協數據顯示,10月份,中國品牌乘用車銷量同比增長9.2%至95.2萬輛,占乘用車銷售總量的47.5%,占有率比上月提升0.6個百分點,比上年同期提升6.2個百分點。1-10月,中國品牌乘用車銷量同比增長28.1%至738.7萬輛,占乘用車銷售總量的43.8%,占有率比上年同期提升6.6個百分點。
在乘聯會秘書長崔東樹看來,自主品牌頭部企業產業鏈韌性強,有效化解了芯片短缺壓力,變不利為有利,因此,其市場份額會出現同比高幅增長的態勢。
新能源車年銷300萬輛幾成定局
燃油車市場一片哀嚎,但車市并非全是壞消息,積極的信號已經從新能源汽車市場傳來。
中汽協數據顯示,10月份新能源汽車產銷量再創新高,分別達到了39.7萬輛和38.3萬輛,環比增長12.5%和7.2%,同比增長均為1.3倍。1-10月,新能源汽車產銷分別達到256.6萬輛和254.2萬輛,同比增長均達到1.8倍。
按照目前新能源汽車銷量走勢,全年銷量突破300萬輛是大概率事件,這也促使新能源汽車滲透率不斷飆漲。根據乘聯會數據,10月新能源車國內零售滲透率18.8%,1-10月的滲透率為13%,較2020年5.8%的滲透率已經翻番。

來源:中汽協
按照產業規劃目標,到2025年新能源車占比需達到20%。崔東樹認為,到2022年如果小型車仍能保持較高的增長,以及一批自主企業的插電混合動力車上市,將帶動整體新能源滲透率提高,屆時或將超過20%。在此之前,中汽協副秘書長陳士華也曾表示,按照目前新能源汽車市場發展趨勢,中國有望提前實現2025年的中長期規劃目標。
新能源汽車超預期增長,成為汽車行業深陷芯荒困境中的一道亮光。
事實上,早在2020年第四季度,國內一線城市的新能源車滲透率已經超過了10%。今年5月,小鵬汽車董事長何小鵬曾做過一個比喻,“在社交軟件領域,有一個說法是當用戶群有10%已經適應了新行業,這個行業便開始快速發展”。
在何小鵬看來,2025年中國和歐洲電動汽車發展的速度,“會比最樂觀的人(預期的)還要樂觀一點,拐點已經初步到來”。
眼下,雖然新能源車在充電基礎設施及便捷性方面還存在諸多槽點,但隨著新能源車滲透率不斷增加,這一現象正不斷被扭轉。
10月12日,中國質量協會發布的數據顯示,2021年,中國新能源汽車行業用戶滿意度指數為80分(滿分100分),這個數字與燃油汽車持平。其中純電動汽車用戶滿意度指數80分,再創歷史新高,同比提高2分,已經連續6年增長。
前不久,瑞信最新研報指出,到2030年中國新能源汽車銷量的十年年均復合增速有望達到25%,新能源汽車滲透率將提高至43%。根據中國新能源汽車發展規劃,預計到2035年新能源汽車在中國的銷售量將達到50%。
在此過程中,中國自主新能源汽車品牌將扮演重要角色。乘聯會數據顯示,10月份,自主品牌新能源車滲透率為36%,豪華車新能源車滲透率12%,而主流合資品牌新能源車滲透率僅有3.4%。
當年,中國新能源車大規模推廣“十城千輛”計劃,自主品牌借新能源車彎道超車的說法不絕于耳。對此,有不少人持質疑態度,但如今來看,希望還是有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