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看幾個知名電動車品牌的經歷,馬斯克的特斯拉走向了高端,但遲遲未能轉虧為盈;法拉第未來的目標是“要顛覆傳統汽車”,結果“下周回國”的賈躍亭,做得最出色的居然是那幾頁PPT;號稱工廠比保時捷還要牛的蔚來汽車,先是在長安街“趴窩”,近日又傳出“內訌”的消息……從這些“反面教材”中我們可以得到一條結論:電動車企業何其多,真有本事的卻沒幾個。
但現在卻不一樣了……
奔馳、寶馬、大眾,三個同來自德國的汽車品牌,在漫長的汽車工業發展中,一直都在相愛相殺。當然,作為旗鼓相當的競爭對手,在之前的競爭當中,總是“殺”得多“愛”得少。不過這一次,德國的這“三駕馬車”在一項革命性的決策上達成了共識:未來10年把重心放在純電動和混動車型的發展上。而這樣的決策,還得到了德國汽車制造商、德國汽車工業協會(VDA)、德國政府的共同支持。汽車行業大佬都起身奔赴電動車了,此前陰晴不定的電動車行業,從此會變得豁然開朗嗎?
德國人的態度,或將改變方向標
作為現代工業化的代表,德國是機械化程度最高的國家之一,在汽車發展上更是起到了風向標的作用。而現在,德國人愿意站在自己打造的內燃機勢力的對立面,似乎在向我們傳達一個重要的信息:電動車時代真的要來了。
去年,大眾旗下的保時捷Taycan、奧迪e-tron紛紛亮相,雖然是旗下為數不多的電動車產品,但其數據表現和造型設計依然處于行業頂尖地位。而最近大眾還表示,未來10年內將推出70款電動車型,在這期間,大眾必然會在壓縮成本、提高質量、新產品普及等方面有所作為。

另外,奔馳和寶馬最近也在就共同研發電動車平臺一事做細致的商討,有消息稱,這兩個“百年老字號”一旦達成共識,將節省160億左右美元的成本。其實這160億美元的成本不是最可怕的,可怕的是這兩家汽車廠商抱團后,會產出怎樣強大的技術成果。
在燃油車方面,德國人的技術毋庸置疑,甚至在某些方面形成了壟斷。在電動車方面,目前這三家車企雖然沒有掌握有統治能力的核心技術,但憑借其夯實的底蘊和德國人的做事態度,奔馳、寶馬、大眾在發展電動車的這一共識,也足以讓同行業的不少競爭對手心里一緊。
“狼來了”,競爭將促進發展
拋開政策指引,真正支撐新技術發展的便是市場。目前,中國是新能源汽車最大的市場,而中國的新能源汽車廠商的數量也非常龐大,其中絕大部分的主攻項目都是電動車。而現在,這些國內的廠商連續收到了兩個壞消息:第一個就是德國車企將重點發展電動車;第二個就是,剛出臺的《關于進一步完善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財政補貼政策的通知》顯示,新能源汽車的補貼門檻升高,補貼額度降低。
筆者想,那些靠補貼過活的新能源車企在先后看到這兩條“壞消息”后的第一反應應該是:完了。但我們如果把眼界放高一點,這兩個“壞消息”對整個電動車的發展來說,其實是一個好消息。
在電動車投入了大量的物力財力后,德國車企這匹饑渴難耐的“狼”第一口想“咬”的自然是最大的一塊肥肉——中國市場。新能源補貼下降后,電動車車企的各項成本自然就上來了,中國車企在電動車方面的價格優勢將被削弱。補貼方面“賺”不到錢了,要活下去的方式只有一個:在技術方面與外資車企對剛。騙補的車企死一大片,剩下的便是潛心發展電動車的,這樣一來,競爭也便成為技術創新的催化劑。
寫在最后
奔馳、寶馬、大眾向電動車進軍的這一決定,的確是電動車未來發展的一次“天氣預報”,它預示著電動車將向高速化、品質化、全球化發展。在即將到來的新格局中,對于那些以補貼為生的車企來說,將會是一場狂風暴雨;對于那些潛心技術創新的車企來說,雖然會經歷“化繭”的痛楚,但最終會迎來“成蝶”的美好蛻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