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 2020 年第四季度的到來,越來越多的跡象表明,新老造車勢力們正紛紛對特斯拉的江湖地位發起了挑戰。

隨著 2020 年第四季度的到來,越來越多的跡象表明,新老造車勢力們正紛紛對特斯拉的江湖地位發起了挑戰。
先是在特斯拉的大本營——北美市場,一款名字獨特的豪華電動汽車(Lucid air)即將入局,這家新車企希望在 9 月 9 日發布新品后開啟挑戰特斯拉的行動。
據悉,Lucid air 的殺手锏是超越特斯拉 Model S 的續航里程,其宣傳資料顯示充電一次后可以行駛約 500 英里(約合 800 公里)。這比特斯拉 Model S 長續航版的行駛里程更長,而后者在今年 6 月份剛成為首家獲得美國環境保護署(EPA)認可的 “400 英里以上評級”電動汽車。
充電兩小時、行駛 500 (mi),這似乎成了不少新上市電動汽車的 “大旗”。
除了 Lucid,其他幾款即將到來的新款電動汽車也試圖拉近與特斯拉之間的距離。這其中,既有同屬造車新勢力的獨角獸,也有老牌車企如豐田、通用和福特,它們不僅要在北美和歐洲市場挑戰馬斯克,而且也想在后者的新高地——中國市場進行競爭。
盡管特斯拉電動汽車也擁有不錯的續航里程,但這些新秀都有可能在某些方面成功擠壓特斯拉的市場空間(在不同產品線)。而且從中國市場來看,一些變化正在悄然發生。
拼續航里程也拼功能用途
Lucid air 是一款標準的使用充電電池的純電動汽車,所以車身重量相對較輕。據國外汽車專業媒體報道,這款跑車的售價 6 萬美元起步,最高配置版本約為 20 萬美元,還需要 5 萬美元的定金。
Lucid air 的動力總成系統設計為可在 900V 下工作,而現在市面上的電動汽車大多是 250~400V;其搭載超大容量電池組可能達到 200kWh,大約兩倍于 Model S 轎車的電池組。

Lucid air 官方展示圖片
隨著新車上市消息的發布,這家新車企還請來了海外專業媒體《Motor Trend》進行了一場實測,最終實測續航里程為 490 英里(約合 788 公里)。這個成績,依然令人咋舌。
與此同時,外媒最近也在密切關注豐田汽車旗下的普銳斯 Prius Prime 2021。這是一輛采用豐田成熟的混合動力車插入式版本的車型。憑借其更大的電池容量,普銳斯 Prime 可以僅靠電力行駛 25 英里。在 240 伏的線路上,充電僅需大約兩個小時,電池電量充滿后,協同其具備的汽油發動機可以使總里程達到 640 英里。
價格方面,LE 入門款普銳斯 Prime 的建議零售價為 28,220 美元起,中級 X LE 的起價為 30,000 美元,頂級規格 Limited 的起售價則是 34,000 美元。普銳斯 Prime 的起步價比標準普銳斯貴了 3700 美元,但是其仍然吸引了很多北美車主,因為這款新車可以享受 4500 美元的聯邦稅收抵免,這使的 2021 款普銳斯 Prime 成為很多精明車主的首選。
據悉,2021 年款 Prius Prime 將擁有升級的安全系統,并且在基本 LE 型號中可以實現 Android Auto 功能(但不是最高版本)。

目前海外主流新能源車型的續航里程
盡管作為一款插電式混動車型,其實不太適合與特斯拉 Model S 作比較,但是不少汽車媒體仍然經常將兩者放在一起比較——尤其是高版本 Prius Prime 駕駛盤的那款巨大的類似于特斯拉內部的液晶屏幕。
與其他競爭對手相比,Prius Prime 比現代 Ioniq 插電版貴一些,但比起亞 Niro、本田 Clarity 和 Subaru Crosstrek 的插電版本便宜。尤其是,Prius Prime 的主要競爭對手雪佛蘭 Volt 已經停產。
說到挑戰者,還不得不提一下美國的造車新秀 Nikola (NKLA)。盡管車沒有什么名氣,但是這家從出生起就號稱要挑戰特斯拉的新能源車企,不僅早就上市了,而且目前市值高達 175 億美元。
Nikola 目前已經推出的三款車型有 Nikola One(續航里程達 1900 公里的混電版)、Nikola Two(續航里程 1100 公里混電)以及 Nikola Tre(續航里程為 500 公里的純電版)。同時這家公司正在設計一款名為 “獾”(Badger)的混動皮卡,并明確表示要挑戰特斯拉的 Cybertruck。
這款預計 2021 年上市的混合動力皮卡是通過電池組和氫燃料電池的組合來驅動電動機,據稱續航里程可高達 600 英里。這架勢,有點像在飛機上裝了一個便攜式發電機。

特斯拉各款車型受到全球造車新勢力挑戰
目前,Nikola 公司的獾 (Badger)、菲斯克公司 (Fisker)的 Fisker Ocean(純電動 SUV)、洛斯頓公司 (Lordstown Motors)的 “耐力”(純電動皮卡)都沒有量產,但是這些新能源車型都已經亮相,并且不斷發出挑戰特斯拉 “賽博”(Cybertruck)的口號。
其中 Nikola 的 Badger 雖然一輛都沒有上市,卻在 8 月 15 日獲得了美國無害固體廢物處理企業 Republic Services 公司的大訂單,后者訂購 2500 輛垃圾車,完全采用 Nikola 公司的 Badger 混電車型。又是長續航又是價格低,盡管 Badger 混電皮卡要一年多以后才會量產,但是 Nikola 的股票卻又大漲了。
挑戰者勝算幾何?
除了上述造車新勢力,近期即將或已經發力純電動汽車的傳統大廠還有不少,BBA 三大主力選手之外,現代汽車本周一宣布將引入兩條專門用于電動汽車的生產線,第一條生產線最早于明年開工;通用汽車在日前則正式發布了首款電動 SUV——凱迪拉克 Lyriq,據悉 Lyriq 將首先在中國市場推出,然后再于 2022 年在美國上市;另外國產品牌華人運通也在近期宣布旗下純電動汽車高合 HiPhi X 即將上市,據官方說法這將是一款 “全球首款可進化超跑 SUV”。
至此,如果把國內目前風頭正勁的蔚來、小鵬和理想這三家算上,特斯拉的確是在中國及海外市場遭遇了新老造車勢力的全方位挑戰。
而且從今年第四季度到 2021 年全年,這些挑戰將會如波浪一般一輪接一輪,無休無止。
具體到中國市場,我們有必要將蔚來、小鵬、理想以及 Lucid(豪華電動跑車新秀)放在一起,簡單地與特斯拉做一比較。
之所以把 Lucid 放進來,主要原因是這家美國新能源車企與中國市場以及特斯拉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首先,Lucid 的兩位創始人都是華人,分別是特斯拉公司前任電池研發主管謝家鵬,以及甲骨文公司前任高管溫世銘。其次,Lucid 的投資人之一是 “下周回國”的賈躍亭,這家車企也是賈老板投資過的三家新能源車企之一。
至于和特斯拉之間的恩怨情仇,就不在這里細述,無外乎是挖角了一大批特斯拉高管,尤其是 2019 年挖走特斯拉的生產副總裁 Peter Hochholdinger,最令馬斯克恨得牙癢。
從某種角度來看,盡管售價可能高于特斯拉全系車型,但 Lucid 是一家很了解中國市場,也很了解特斯拉的新勢力車企。隨著 Lucid air 的入局,如果營銷和價格策略得當,特斯拉在國內的高端進口車型或將受到一定程度的挑戰。如果賈老板再能為自己投資的這家車企吶喊助威,那么結果……(可能反而不好說了)。
另外從續航能力和性價比來看,特斯拉未來一年內在中國市場最可能遭遇挑戰的,主要是理想、蔚來和小鵬。根據國際通用的計算標準,續航能力較強的特斯拉 Model 3 每次充電可行駛約 400 英里,目前其在美國的同類車型(主要競爭對手)每次充電可行駛約 320 英里。
但是在國內市場,盡管統計方法有差別,但與暢銷的 Model 3 相比,理想 ONE(NEDC 續航里程 800 公里)以及小鵬 P7(續航里程 700 公里)的水平都超過或接近特斯拉。那么在未來一年的市場競爭中,主打性價比和續航能力能否為理想、蔚來和小鵬帶來更多的市場份額?
作為全球最大的電動汽車市場,中國的汽車消費環境千變萬化,尤其是特斯拉并沒有續航里程的絕對優勢。目前市場上的續航冠軍是理想,作為混合動力車型,其在未來的市場空間也會有進一步的提升。
至于蔚來和小鵬,除了性價比優勢以及續航里程的提升,這兩家新車企也在充電樁市場不斷加碼,與特斯拉形成了更為全面的競爭態勢。這些因素,也將影響到越來越多的新能源車主。當然,續航里程只是消費者對電動車制造商的衡量標準之一,他們還會權衡成本、充電時間以及可靠性、款式和二手車保值等各方面因素。
如果只看今年前六個月的市場狀況,顯然特斯拉是遙遙領先。但是這種領先態勢在 7 月份卻發生了一些小變化。
據中國汽車信息網的相關數據顯示,特斯拉在今年 7 月份在中國市場的新車注冊量為 11456 輛 , 而通過美國汽車工業協會(CAIN)的數據顯示,特斯拉的注冊量相比 6 月份下降了 24%。在 CAIN 數據中,6 月份特斯拉登記注冊的新車為 14976 輛。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六月特斯拉剛剛在中國市場創下了新高,而且其上半年的整體銷售情況也遠遠超過了蔚來、理想和小鵬。從 CAIN 的數據中可以看到,截至 7 月底,特斯拉在中國的新車注冊量為 61217 輛。

那么 7 月份的這個小變化為何值得關注?顯然,特斯拉已經在這個全球最大的電動汽車消費市場,面臨來自中國本土以及全球汽車大廠日益激烈的競爭。此消彼長之下,特斯拉 7 月份的下滑自然引人遐想。
根據 CAIN 的數據,蔚來汽車在 7 月份進行的新車注冊同比增加了三倍達到了 3533 輛。與此同時,理想汽車在上月底登陸美股后,在公開募股中籌集了近 10 億美元。同時,小鵬汽車也在 8 月 8 日正式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 (SEC)提交招股書,申請在紐交所上市。
中國本土的新造車勢力 “彈藥”充足后,自然會對特斯拉發起新一輪攻勢。
當然,從資本市場的角度來看,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的逐漸回暖,對于整個行業是一個重大利好。這也在某些方面刺激了資本市場。
海外市場的投資人似乎更相信這一點,至少很多美股新能源汽車上市公司的股價,在今年以來已經上漲約 200~260%,遠遠好于標準普爾 500 指數和道瓊斯工業股票平均價格指數,更超過了傳統汽車類股票的平均漲幅。
結束語
對于競爭波瀾中的特斯拉來說,其目標就是在新能源這條賽道上成為世界上最有價值的汽車企業。那么,未來一年對于特斯拉和馬斯克而言意味著什么?
順便提一句:上周特斯拉在中國市場的 7 月銷量被外媒報道后,其股價在周五收盤時上漲 1.83%(至 1650.71 美元)。但是在盤后交易時段,其股價下跌了 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