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年頭,要說最熱門的話題可能就是出海。從零跑B10駛向歐洲,到比亞迪在馬來西亞建廠,中國新能源汽車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廣度走向世界舞臺。
8月25日,零跑汽車宣布旗下全球化戰略車型——零跑B10成功啟航歐洲,將于9月開啟歐洲市場交付。僅僅三天前,比亞迪宣布將在馬來西亞建設組裝工廠,預計2026年正式投產。這兩條幾乎同時傳來的消息,成為中國車企出海浪潮的最新注腳。數據顯示,今年前7個月,中國新能源汽車出口130.8萬輛,同比增長84.6%,成為外貿增長的重要推動力。中國汽車工業正在從“追趕者”向“規則制定者”跨越。
出海新階段
中國汽車出海正進入深水區。過去車企多以整車出口為主;如今,海外建廠、技術輸出、渠道布局乃至資本運作,正成為中國車企爭奪國際市場的重要手段。這一趨勢不僅是銷量擴張的需要,更是應對貿易壁壘、降低運輸成本、貼近市場需求的重要舉措。
從出口目的地看,比利時、英國、西班牙等歐洲國家,菲律賓等東盟國家,以及墨西哥、巴西等拉美國家已成為中國新能源汽車出口的主要目的國。歐洲市場作為汽車工業的發源地,消費者對汽車品質要求苛刻,如今卻成為中國品牌競相爭奪的高地。
據JATO數據顯示,2025年4月,比亞迪在歐洲新能源汽車市占率已突破6%。從2021年的年銷千臺到2024年近6萬臺的注冊量,再到2025年1-4月逼近去年全年的5.5萬臺銷量,60倍的增長軌跡勾勒出一條陡峭的上升曲線。
成功出海案例
比亞迪:歐洲市場的“逆襲者”
2025年5月,比亞迪在英法德意西五大核心市場的銷量突破10,199輛,領先特斯拉6,619輛,憑借這一壓倒性優勢重新定義了歐洲市場競爭格局。在德國這個歐洲最大的汽車市場,比亞迪5月銷量達到1,857輛,同比增長824%,并連續兩個月超越特斯拉。比亞迪在歐洲的成功源于其對“本土化”深刻的理解。比亞迪在匈牙利建設整車工廠,在德國設立研發中心,并接入歐洲充電生態的戰略布局。面對歐盟對中國電動車加征的關稅,比亞迪積極加速本地化生產建設,于2023年年底宣布在匈牙利塞格德市建設乘用車生產基地,成為首個在歐盟地區建設乘用車工廠的中國車企。在產品層面,比亞迪針對歐洲消費者的需求,推出了長續航的ATTO 3和小型純電車海鷗,精準切入了細分市場。
零跑汽車借船出海
零跑汽車則選擇了與比亞迪不同的出海路徑。借助Stellantis集團成熟的資源體系,零跑迅速完成全球超30個國家和地區的業務布局。
今年1-7月,零跑汽車累計出口24,980輛,其中歐洲市場7月訂單量突破4000輛,創歷史新高。零跑汽車管理層透露,預計2026年公司海外銷量將快速增長,有望在今年的基礎上翻倍。目前馬來西亞工廠本地化生產正在推進,明年公司還將利用Stellantis西班牙工廠本地化制造首款車型B10。
面對歐盟30%的電動汽車關稅,零跑汽車創始人朱江明表示,公司在加速進行本地化制造,準備在西班牙設立工廠。
理想汽車差異化布局
理想汽車作為出海的后來者,選擇了與眾不同的市場和路線。烏茲別克斯坦成為理想汽車首個海外零售中心落地的國家。理想汽車在中亞市場采取了與國內直營體系不同的“頭部經銷商綁定”策略。與烏茲別克斯坦 Control Auto、哈薩克斯坦 Allur 等豪華車經銷商合作,借助其現有120余家門店與服務網絡,將渠道建設成本降低60%以上。
理想汽車的增程式電動車“可油可電”的特性完美適配中亞地區補能短板。在-20℃低溫環境下,理想增程車續航衰減僅18%(優于純電車35%的衰減率),900km綜合續航徹底解決了當地用戶的“里程焦慮”。
京東:出海生態的“賦能者”
說到出海,很難不提到最近活躍于車企中的京東。在車企出海大潮中,京東作為“賦能者”提供了獨特的價值。通過其全球化的供應鏈基礎設施,京東為出海車企解決“最后一公里”的難題。例如,京東物流為小鵬汽車在迪拜建立的備件中心,將中東地區的配件交付周期從原來的20天大幅縮短至3天以內,顯著提升了海外用戶的售后體驗和品牌滿意度。
成功出海的共性特征
深度本土化運營:成功的中國車企不再滿足于簡單的整車出口,而是全面推進研發、生產、銷售和服務的本土化。比亞迪在泰國建設的電動車工廠年產能達15萬輛,本地化率超70%。本土化生產不僅有助于規避貿易壁壘,還能更好地貼近當地市場需求,建立品牌認知度和美譽度。
技術研發創新:中國車企出海的成功離不開技術實力的支撐。比亞迪的DM超級混動技術、兆瓦閃充等硬核創新,讓歐洲用戶重新認識了“中國智造”。零跑汽車則基于LEAP3.5技術架構打造全球長續航SUV產品零跑B10,展示了中國車企的技術實力。
精準市場定位:成功出海的車企都注重針對不同市場的特點,推出適應當地需求的產品。比亞迪在歐洲推出小型純電車海鷗,直擊歐洲消費者最青睞的小型純電市場。理想汽車則針對中亞多子女家庭結構,推出六座布局的理想L9和家庭場景設計的理想L7,與當地市場需求高度契合。
多元化渠道建設:在渠道方面,成功出海的車企都采取了靈活多樣的策略。比亞迪在歐洲布局經銷商網點超350家,理想汽車在中亞則采用“頭部經銷商綁定”策略,零跑汽車則借助Stellantis集團的渠道資源快速布局。
挑戰與未來
盡管中國車企出海成績亮眼,但也面臨諸多挑戰。歐盟對中國電動車加征關稅迫使多家中國車企加快在歐本地化生產步伐。不同國家的文化差異、消費習慣、法規政策各不相同,車企需要深入了解并適應這些差異,才能在當地市場立足。此外,國際競爭也十分激烈,傳統汽車強國的品牌在技術、品牌影響力等方面依然具有很強的競爭力。
盡管如此,中國車企出海的步伐不會停止。從亞太到歐洲,從美洲到中東,中國新能源汽車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廣度走向全球。
美國咨詢公司榮鼎集團的研究顯示,中國電動汽車供應鏈企業去年海外投資約160億美元,略高于國內投資的150億美元。這是自2014年有記錄以來,中國電動汽車企業的海外投資額首次超過國內投資額。
寫在最后
比亞迪在歐洲的征程折射出中國車企全球化的路徑——從2021年入歐時年銷千余臺,到2025年5月單月在英、法、德、意、西五大市場銷量突破10199輛,僅用了四年時間就完成了從破冰到領跑的蛻變。
零跑、長城、廣汽等車企也紛紛在全球多地投建工廠,從單一的整車出口邁向“本地化生產+全球化服務” 的新階段。中國車企的海外銷量整體正呈穩步攀升態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