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特斯拉在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上宣布其智能輔助駕駛系統(駕駛員監管版)計劃年內在中國進一步落地,全球自動駕駛技術發展進入關鍵階段。與此同時,博世智能駕控中國區總裁吳永橋在會上呼吁高階智駕技術必須收費,否則將導致行業災難。這兩大事件與近期懂車帝發布的智能駕駛測試結果共同勾勒出行業現狀:技術加速商業化但面臨多重挑戰,未來將迎來深度變革。
特斯拉作為全球自動駕駛技術領導者,正加速推進其智能駕駛系統在中國的布局。不同于美國市場的"無監管版"系統,特斯拉在中國采取謹慎策略,計劃推出"駕駛員監管版"FSD(Full Self-Driving)功能,目前正等待監管部門審批。這一差異化策略既反映了對中國復雜路況的適應性考量,也體現了對嚴格監管環境的尊重。
在懂車帝×央視新聞的“15大高危場景”實測,讓特斯拉FSD的得到驗證。在模擬15類高風險場景的嚴苛測試中,特斯拉Model 3和Model X表現突出,高速路段通過率達5/6,城市道路測試中Model X通過8/9個項目,遠超國產車型。這種優勢源于特斯拉純視覺方案積累的海量數據——截至2025年第二季度,其智能輔助駕駛累計行駛里程超45億英里(約72億公里),并通過新增1.6萬塊H200 GPU持續提升算力。
然而,測試也顯示特斯拉并非完美,在“高速臨時施工”等極端場景仍存在不足。這提示即使是行業領先者,面對中國復雜路況仍需持續優化。特斯拉的入華將加速行業競爭,推動本土企業技術升級,但同時也凸顯出中外技術路線的差異:特斯拉堅持純視覺方案,而中國主流采用“激光雷達+視覺+毫米波雷達”的多傳感器融合方案。

特斯拉加速布局的同時,另一邊博世智能駕控中國區總裁吳永橋發出行業警示:高階智駕必須收費,否則將導致災難性后果。他援引國家統計局數據指出,2025年1-5月中國汽車工業營收增長7%但利潤下滑11.9%,零部件供應商除華為和寧德時代外普遍陷入價格戰。
吳永橋認為特斯拉FSD(售價超6萬元)和華為智駕的成功證明,當技術達到極致性能時用戶愿意付費。他警告若繼續免費推廣高階智駕,企業將無法收回巨額研發成本,最終拖累行業創新。這一觀點直指當前行業痛點——據IDTechEx報告,L2+系統研發投入巨大,但許多車企為搶占市場免費提供,導致盈利困境。
博世的呼吁反映了行業對可持續商業模式的迫切需求。隨著技術標準化,智駕可能像安全帶一樣成為標配,主機廠或放棄全棧自研轉向供應商方案。這種轉變將重塑產業格局,促使企業重新思考技術投入與商業回報的平衡。
近期懂車帝測試暴露了行業技術短板。36款測試車型無一完美通過15類高風險場景,國產車型表現尤其令人擔憂——部分搭載激光雷達的車型在“高速公路前車突然消失”場景通過率不足14%,“夜間突然沖出野豬”場景僅特斯拉Model X勉強過關。這些結果揭示出算法對“長尾風險”場景訓練不足、決策邏輯過于激進等共性問題。
與此同時,中國政策環境持續優化。2025年7月,工信部聯合公安部發布新規,允許五個試點城市開展L4級自動駕駛全域商業化運營,首次取消“安全員強制隨車值守”要求。新規明確事故責任劃分:若主因是算法缺陷,車企擔責70%-100%;配套“自動駕駛責任險”為行業提供風險分擔機制。這一政策突破為商業化掃清障礙,上汽集團已獲頒"雙牌照",其智己Robotaxi累計訂單超30萬單,計劃開通上海至浦東機場L4級專線。
未來趨勢與行業變革
把視角拉長,這一幕不過是全球汽車工業又一次“標準升級”的必經階段。未來五年,智能駕駛從“功能競賽”進入“體系競賽”。無論總部在硅谷還是上海,都要回答三件事:技術能否兜底最后 5% 極端場景?商業模式能否攤銷研發?法規與保險能否分擔殘存風險?圍繞這三問,行業正出現四條主線。
技術路線收斂,但不唯特斯拉。端到端大模型成共識:北美高速讓純視覺先行,中國城區混行使激光雷達仍有五年窗口。算力與數據成為公共品,2026 年前誰率先攢夠 1000 萬段極端場景,誰就能把迭代周期從月縮到周。本土供應鏈把激光雷達打到 300 美元,并在最新測試中把平均通過率從 2023 年的 42% 拉到 61%,硬件降本與算法進步同步兌現。
商業模式重算賬。特斯拉FSD、華為 ADS 的訂閱已驗證用戶愿為安全買單,高階智駕正從“標配”回歸選裝。主機廠與供應商的分成、二手車權益、階梯計價成為談判新戰場。博世“必須收費”的警告不是針對誰,而是提醒:再用整車利潤補貼智駕,整個零部件生態將被拖垮。
產業分工走向分層。過去三年,十余家中國車企喊出“全棧自研”,真正跑通感知-決策-執行-云端閉環的不到三家。如今芯片、算法、地圖、仿真被拆包給專業供應商,既省重復投資,也讓中小車企能用“樂高式”方案快速上車。
法規與保險進入倒計時。工信部2025-2026 立法草案明確:算法缺陷車企主責,駕駛員接管不力分擔。自動駕駛責任險把保費與 OTA 版本號掛鉤,技術升級越快保費越低,用市場手段倒逼安全。
安全標準從“過線”升級到“兜底”。嵐圖提出的“300 毫秒內失效可控”已納入 2026 版 C-NCAP 討論,測試題庫也新增“夜間動物橫穿”“高速臨建改道”等長尾場景。誰能把極端場景訓練成常規能力,就能把安全從成本中心變為品牌溢價。
智能駕駛正式走出實驗室。特斯拉入華、博世收費、中國供應鏈降本、法規迭代,共同按下體系競賽的加速鍵。規則已寫就:先跑通最后5% 場景,再同步打平成本與安全,并讓產業鏈每一環盈利。誰先做到,誰就拿到下一個十年的門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