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車雖然已經亦步亦趨的步入正軌,可再生能源或將進一步影響著傳統的燃油企業。在過去的100年前,石油資源已經不再是“黑金”,隨著可再生能源在未來占據主導地位,如果有人認定地緣政治緊張局勢因此會奇跡般地得到緩解,那就大錯特錯了。修建風力渦輪機和生產鋰離子電池所需的相關金屬及原材料,都要從中東那些擁有這些資源的國家獲取。所以,這些資源對這些國家來說,亦福亦禍。尤其是這些商品的存在高度集中在某些特定的地區,加劇了所在地區面臨的風險。
拿
電動汽車電視和剛果民主共和黨為例。剛果這一非洲國家鈷元素的產量占據全球市場的一半以上。鈷是絕大多數電動汽車電池必不可少的組成元素。
清潔能源經濟的發展將需要從地下采掘大量的金屬。例如,法國格勒諾布爾-阿爾卑斯大學(University Grenoble Alpes)的奧利維爾·維達爾(Olivier Vidal)估計,清潔能源基礎設施建設所需的銅量幾乎是1900年以來銅開采總量的一半之多。
另外,進入電動汽車時代,隨之而來的則是企業壟斷這一真實風險,類似于美國石油公司標準石油(Standard Oil)的例子。一個多世紀以前,隨著內燃機的興起,標準石油的創始人約翰·洛克菲勒(John D Rockefeller)壟斷了石油市場。
嘉能可是一家瑞士公司,成立于1974年,其注冊地為澤西,是全球最大的商品交易商,主要從事生產和營銷金屬、礦產、能源產品和農產品;總部位于瑞士、在倫敦上市的礦產企業嘉能可(Glencore)正擴大其鈷產量。預計到2020年,它的鈷供應量將占到全球供應量的40%。
鋰元素是電動汽車及智能手機電池的關鍵組成部分。而鋰的生產僅僅控制在5家企業的手中。這難免會讓人想到現代版的“七姐妹”壟斷聯盟。一個世紀以前,“標準石油”被美國法院分割后形成七家壟斷性企業聯盟。二戰后,該聯盟瘋狂在中東鉆油,遂被意大利能源集團埃尼(Eni)創始人瑪泰(Enrico Mattei)命名為“七姐妹”(Seven Sisters)。
但是,電動汽車時代的到來不會導致與中東關系的緊張,而是引發同中國的更大“摩擦”。中國在清潔能源領域的雄心巨大,并在新興電池供應鏈當中仍在擴展。
5月下旬,中國企業天齊鋰業收購了智利鋰礦巨頭SQM的大量股份,盡管智利國內有些人表示反對,稱該協議將使中國壟斷鋰供應。通過其對西澳大利亞的泰利森鋰業(Talison Lithium)旗下鋰礦的所有權,在深圳上市的天齊鋰業已經是全球最大的鋰供應商之一。
中國瞄準的不僅僅是用于生產電池的金屬開采行業。
作為推進高端制造的“中國制造2025”計劃的一部分,中國政府想牢牢抓住對電動汽車的生產和清潔能源技術的控制。中國最大的電池制造商寧德時代(CATL)計劃于5月在深圳首次公開發行(IPO),募資額高達9.4億美元。中國最大的兩家鋰生產公司——贛鋒鋰業(Ganfeng)和天齊鋰業(Tianqi)——按計劃也將在今年晚些時候赴香港上市,發行數百萬美元的股票。
誰也不會放任中國在已經成為電動汽車之核心的金屬元素領域肆意地擴張。
中國同美國總統特朗普(Do
nald Trump)就貿易問題的緊張局勢正在發酵。5月份,特朗普政府公布了包括鋰、鈷、石墨和稀土元素族在內的35種礦物清單,這些礦物“被認為對美國經濟和國家安全至關重要”。
智利是鋰儲量最大的國家,現在正尋求制造電池組件。南非作為釩生產國,則希望生產為電網儲存電能的釩電池的電解質。歐洲也在著手建立自己的大型電池制造廠,為德國車企供貨。英國的創新機構支持了一項研究,該研究利用衛星在英國康沃爾郡(Cornwall)尋找鋰。
現階段電動汽車的地緣政治”尚處于初期,仍需要摸著石頭過河,但也能夠緩解對石油的依賴,或許一定程度上能夠緩解“地緣政治”的緊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