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本月起,寧德時代將為特斯拉上海超級工廠提供鋰離子動力電池。馬斯克明白,想在中國市場上獲得成功,必須拿下有含金量的本土供應鏈,寧德時代具備這樣的實力。

如今,寧德時代的產品幾乎遍布了全球各大汽車品牌,當四十幾歲的曾毓群在幾年前創建她的時候或許沒想過寧德時代能達到如今這個高度。這個全球最大的電動汽車充電電池生產商,已經成為關乎電動汽車命運的最重要支柱。
目前,寧德時代還是德國寶馬、大眾公司的鋰電池供應商,正在德國中部建立電池工廠。同時,本田也有計劃入股,如果再算上“命運共同體”,寧德時代的觸角已經在全球范圍內伸向了各大主機廠。
不管你承認不承認,這就是一個屬于供應鏈的時代,而寧德時代就是站在食物鏈最頂端的存在。
頂端都是掃地僧
此前,席卷全球的新冠疫情讓汽車產業正在經歷一場史無前例的“停產潮”,至今還在艱難恢復中。而疫情帶來的考驗也讓整個汽車行業開始重新思考他們與供應鏈之間的關系。

而中國的零部件企業其實比自主品牌更早誕生了巨頭。目前被大家所熟知的也就福耀玻璃和寧德時代了。福耀玻璃是國內最大的汽車玻璃供應商,市場份額高達70%,而寧德時代則占據了國內一半左右的動力電池市場,福耀玻璃和寧德時代無疑是中國汽車供應商的門面。但是這兩家企業都不是中國最大的汽車供應商。
在近幾年的全球汽車零部件配套供應商百強榜上,延鋒排名突出。作為上汽集團下屬零部件企業華域汽車的全資子公司,延鋒2015年首次登榜即創下第26名的好成績,后又在2016年憑借銷售收入同比大漲三成的成績躍至第18位,2017年更是以突破千億的營收收入攀升至第14位,且在此后幾年一直穩居榜單20強。

延鋒并非第一家登上該榜單的中國企業,但能夠保持這樣的排位并非易事。究其原因,一方面,延鋒在國內市場的表現一直不錯,該公司所生產的諸多產品包括座椅、儀表板、門內板、方向盤、保險杠等,在國內市場保持著較高的市場份額;另一方面,也是需要重點強調的一方面,延鋒的快速發展與其全球化布局的推進關系匪淺。
目前,延鋒內飾已建立獨立、完整的全球汽車內飾業務運營和管理體系,配套戴姆勒、寶馬、大眾、通用等國際整車企業以及上汽、江淮、比亞迪等國內眾多品牌廠商。
回看此前榜單,除了延鋒以及幾次“露面”的普瑞之外,還有一些企業常駐,比如今年雙雙上榜的均勝安全系統和普瑞公司。在2020年的榜單中這兩家企業分別排名第39位和第95位,且在此前兩年,普瑞公司也一直榜上有名。
為什么把這兩家公司放在一起說,就是因為他們有一個共同的爸爸,均勝電子。
均勝電子早期以汽車功能件起家,近年來通過海外收購等方式將自身業務擴充并整合為如今的汽車安全、汽車電子、汽車功能件和智能車聯四個事業部。均勝安全系統對應的正是均勝電子汽車安全事業部。2018年4月,由均勝電子、太盟投資集團等組成的財團通過向均勝電子的子公司Key Safety Systems共同注資成功完成了對日本高田的全球資產收購,合并后的公司重新命名為均勝安全系統。

KSS和高田結合似乎讓均勝安全系統優勢凸顯。資料顯示,高田在20個國家擁有的56個生產基地,這可及時緩解了KSS產能不足的問題,并進一步助力均勝電子擴張全球。
目前,均勝電子有條件承接了高田客戶集團(包括寶馬、大眾、戴姆勒奔馳、沃爾沃、捷豹路虎、福特、通用等)約210億美元的訂單。據悉,完成對高田的收購后,均勝電子汽車安全事業部營收從2016年剛收購KSS時的73億元營收增至2018年的429億元。
頭部強勁 整體偏弱
在以上這些零部件龍頭企業的帶動下,2020年入圍全球百強榜的中國企業從去年的8家增長至11家,頭部規模效應增強。但中國百強榜顯示,國內汽車零部件產業呈現出劇烈的兩極分化,其統計的榜單中67家上市企業的數據顯示,僅排名靠前的20%企業實現了總凈利潤同比1%的增長,排名靠后的50%企業總凈利同比下滑高達115%。
全新榜單中,全球百強零部件企業的營收為74千億元,同比增長5%;其中外國企業營收為67.2千億元,同比增長4%;而中國企業的營收為6.8千億元,同比增長8%。

不過,中國企業的數量和排名依然弱于全球市場。全球百強榜顯示,營收超過千億元的汽車零部件企業一共有22家,僅有兩家中國企業入圍,表現最好的是濰柴集團,2019年年度的營收為2164.67億元,位列榜單第八;其次是華域汽車,營收1440.23億元,位列第12名。而全球汽車零部件企業中,僅有排名前三的企業營收突破3000億元,依次是博世、大陸和電裝。
今年上榜的企業共來自16個國家和地區,日本企業上榜數超過美國,共有24家企業入圍,美國則有21家企業進入今年的榜單;德國今年上榜數少于去年,有18家企業入圍。此外,韓國、中國、法國、加拿大、西班牙、英國、瑞士分別有8家、7家、4家、4家、3家、3家和2家企業上榜,而愛爾蘭、巴西、盧森堡、瑞典、墨西哥、印度分別有1家企業入圍。
從榜單上看,我們與美日歐等國家、地區的差距還是很大的。主要原因在于目前核心領域的汽車零部件技術主要還是掌握在歐美國家和日本、韓國等發達國家手中。

比如排名第一的博世,它在汽車零部件領域可以說睥睨天下,是發動機管理系統EMS、燃油噴射系統、車身穩定控制系統ESP等的頂級系統集成供應商。比如說ESP系統,可以說從豪車帕加尼,合資車大眾,再到中國品牌紅旗、吉利在各大車型上,肯定都離不開博世。
在傳統汽車領域,外資企業已經在中國扎根多年,并占據了絕大部分市場。數據顯示,目前在世界百強汽車零部件企業中,80%已在中國建廠,這些外資企業占我國汽車零部件市場份額高達80%左右。
尤其是在汽車電子和發動機零部件等技術含量較高的領域,外資市場份額高達90%。可以看到,在汽車電動智能化趨勢下,跨國零部件企業這些年來再掀新一輪投資潮,不僅加快在中國的投資建廠,還將戰略重點放在了在中國建立本地化的研發中心,以此植根于本地市場。

即便是在以自主品牌占據絕對優勢的動力電池領域,如SK、松下等企業也已經開始滲入,并迫不及待的開始擴張。
但是疫情的到來讓本來已經來勢洶洶的外資零部件企業按下了暫停鍵。從短期來看,中國零部件的供應受到疫情全球蔓延的影響,中國零部件企業自然也遭遇相當的打擊,不得不做出全盤的調整。而從長期來看,中國在世界范圍內率先控制疫情,也給中國零部件企業預留了“難得”的發展空間。
零部件企業如何抓住這一機遇,決定著中國汽車未來在全球范圍內的排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