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黑天鵝事件的疫情影響,全球汽車市場進入至暗時期;行業多艱,不管車企有多難,時間也沒有留下不舍,不知不覺半年一晃而過。在中國汽車市場復工、復產、復市的節奏有效帶動下,汽車銷量持續回暖,傳統主機廠成為支持銷量增長的主力。

而對于造車新勢力等品牌而言,留下更多的是“熱鬧是他們的,我什么也沒有”的蕭瑟感。進入2020年,本就岌岌可危的造車新勢力們再次被推到風口浪尖,拜騰重組,暫停中國造車業務;博郡和一汽夏利混改跳票;賽麟內訌,董事長王曉麟被立案等等~除了蔚來汽車、理想汽車等幾個有限的頭部企業以外,超過80%的造車新勢力都已經偃旗息鼓。
近日,一則愛馳汽車和路德科技簽署合作協議的新聞引起筆者注意,雙方將憑借各自海內外的資源及創新模式,打造汽車銷售新模式。沒想到,自“蔡建軍”離職后,愛馳汽車還在不溫不火地堅持著自己的“造車夢”。
只是不知道,默默“努力”的愛馳汽車還剩幾分勝算。
談及造車新勢力的發展,某位媒體人曾向筆者強調:“造車新勢力的出現既有偶然性,也存在必然性。新四化的發展是其出現的必然;國家重視和政策引導,補貼紅利刺激則是其出現的偶然。被紅利遮住眼睛的資本一窩蜂地涌入造車行業,卻忽視了背后的復雜性。”
據上述媒體人的觀點所述,造車新勢力能夠獲得資本支持,源于契合“新四化”的造車理念。在汽車存量市場逐漸飽和的情況下,這種理念能夠激發資本家最原始的欲望、也能夠引起消費者對新鮮事物的好奇。
但能夠交付合格產品或者說交付產品合格的新勢力品牌少之又少,自燃、質量投訴等問題鋪天蓋地,警醒了消費者,也嚇跑了投資人。
造車新勢力的生存愈發艱難,想活下去,就得把當初的“不為掙錢只為圓夢”的勵志故事講得更漂亮,讓投資者相信造車新勢力還能走得很遠。于是,愛馳汽車選擇在“出海”上做文章。
隨著國內汽車市場進入存量時代,走出國門,進軍海外市場,成了近兩年來所有中國車企共同的目標。愛馳汽車從2018年開始就鎖定了這個方向,并積極行動,比如參與日內瓦國際車展、向歐洲市場出口汽車等。
在水滴汽車APP看來,以上的行為都是噱頭大于實質。企業內部人士曾透露,愛馳汽車的出海不同于吉利、長城、上汽等頭部企業的海外戰略,既不涉及產業鏈出海,也不會在海外搭建實體網絡,而是與海外經銷商合作,“我賣車給他,他拿到國外賣,維修保養也是他來提供”。
這種模式的好處顯而易見,以最小的成本,換來最大的背書。但內里的空虛,很難掩飾。今年初,愛馳汽車布局了天津、鄭州、上海、青島、杭州、成都、昆明等10座城市12家體驗店;圍繞6個核心城市及44個省會城市,授權44家銷售渠道伙伴,50家服務渠道伙伴為愛馳U5落地打基礎。
可惜效果欠佳。據悉,愛馳U5上市半年多來,不僅從未發布過具體銷量,媒體方面也只有其2月份一輛上險車型和500輛裝車出口歐洲的新車數據。
談及銷量,愛馳汽車前執行副總裁蔡建軍曾表示,愛馳U5的前期目標是要把用戶體驗做到極致,讓用戶充分體驗新車的品質和安全更重要。
令人玩味的是,注重用戶體驗的蔡建軍已經于5月份離職。彼時,距離他說出“用戶體驗重于銷量”的觀點,剛好半年。
一個在國內市場都寂寂無名的品牌,到了更加成熟的歐洲市場,就能大放異彩了?恐怕讓人難以信服。
但愛馳汽車是幸運的,疫情讓全球汽車市場全面下行,主流車企亦不能安然無恙,更何況新興品牌,這給了愛馳汽車一個完美解釋銷量不濟的理由,也讓它的出海故事可以再講得長久一些。
而愛馳的故事,總是不乏“奇幻色彩”。去年12月份愛馳U5在海南舉行的戶外發布會,原本陰云密布的天空在公司幾位“大佬”的上香祝禱下最終放晴,使得發布會有驚無險地成功舉辦。這樣的“神跡”從愛馳內部人士口中講出,就是“誠心感動上蒼”。
不過筆者還是想說,“誠心感動上蒼”其實不難,難的是“實力打動用戶”,愛馳汽車想要挺下去,只靠講故事遠遠不夠。
一位行業人士一語中的,在愛馳汽車身上看到的更多是傳統車企的身影,并沒有看到真正的產品極致、服務極致,品牌價值本就不完善,消費者更擔心成為其品牌成長歷程中的“一棵韭菜”,投資人也擔心這是一個無底洞,難以填滿。
如此看來,愛馳汽車當下要做的恐怕不是“高舉高打”,而是腳踏實地,回歸產品和服務,為自己正名。
文/李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