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高的毛利率,在新勢力中是難以見到的。這也給行業帶來一些信心,某種程度上,可以說小米汽車已經突破了行業普遍的“低價競爭”陷阱,通過產品差異化贏得了定價權。
虧損收窄的三大驅動力
小米汽車能夠在短時間內大幅收窄虧損,主要得益于三大因素:
規模效應開始兌現。隨著交付量突破8萬輛,單車研發與制造成本被快速攤薄。特別是在電池、芯片等核心零部件采購上,隨著訂單量增加,供應商給出了更優惠的價格。
前期投入進入回報期。近三年累計超過300億元的投入開始顯現成效,生產線效率提升、供應鏈管理優化,推動整體運營成本下降。
距盈利僅差“臨門一腳”
從單車經濟模型看,小米汽車已無限接近盈利線:單車收入25.37萬元,單車毛利6.7萬元,單車分攤費用約7.3萬元,單車凈虧損僅約6000元。
這意味著,只要通過規模效應再降低6000元的單車分攤費用,或通過產品結構調整增加6000元毛利,就能實現單車盈利。
分析認為,隨著二期工廠投產加速產能爬坡,若月交付能穩定在3-3.5萬輛水平,這一目標將很快實現。
盡管前景樂觀,小米汽車仍面臨挑戰。目前新訂單需等待約41周才能提車,反映出產能與火爆需求之間的差距。如何快速提升交付能力,是其面臨的最直接考驗。此外,手機業務增長乏力、IoT領域競爭加劇,也考驗著小米在多線作戰中的資源配置能力。
盧偉冰透露,小米計劃于2027年進軍歐洲市場,這將為其打開新的增長空間。但他也坦言,盡管可能實現單季盈利,但要彌補累計超300億元的投入,“實現全面盈利仍有很長的路要走”。這場從“燒錢”到“賺錢”的轉變,不僅關乎小米自身,也將為整個新能源汽車行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重要借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