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汽車圈有點“飄”!
近日,廣汽集團首款量產飛行汽車GOVY AirCab全球首發并開啟預訂,目標2026年底交付。這并非孤例,小鵬汽車、長安汽車、吉利等大廠早已布局低空領域,小鵬的飛行汽車同樣瞄準2026年量產交付。2025年,飛行汽車賽道迎來主機廠的密集落子。

主機廠布局全景
廣汽集團:2025年6月發布首款量產飛行汽車GOVY AirCab,預售價≤168萬元,采用碳纖維機身(占比超90%)和L4級自動駕駛系統,支持25分鐘快充與低空避障,計劃2026年底交付并啟動粵港澳示范運營。
小鵬汽車:分體式飛行汽車“陸地航母”預售單價≤200萬元,訂單量超4000臺。其陸行體續航超1000公里,飛行體支持一鍵起降,量產工廠將于2025年竣工,2026年交付。
長安汽車:計劃2025年底完成新一代飛行汽車試飛,產品配備16旋翼系統,支持垂直起降與AI自動駕駛,同步投入超200億元布局低空經濟產業鏈。
吉利控股:旗下沃飛長空AE200 eVTOL進入適航審定階段,目標2026年取證并開展低空載客服務。
表:主要車企飛行汽車布局進展
入局直因
為何主機廠紛紛“不務正業”造飛機?核心在于市場與利潤驅動!
城市化進程加劇地面擁堵,低空出行成為剛需。2023年中國飛行汽車市場規模達220億美元,預計2025年增至305億美元,摩根士丹利更預測2050年全球市場將達9萬億美元,其中中國占比超30%。中國低空經濟聯盟發布的《低空經濟發展趨勢報告》預測,到2030年,中國將誕生超100家飛行汽車企業,市場規模或突破萬億元。
新能源車價格戰持續壓縮主機廠利潤空間,飛行汽車作為增量市場,為主機廠提供了差異化競爭突破口。廣汽研發負責人蘇慶鵬指出:“飛行汽車初期定位高端文旅與商務通勤,單次出行成本約為出租車的2-3倍,未來通過共享模式降低用戶門檻”。飛行汽車也許正是尋找“第二增長曲線”的最佳跳板。
造車轉造飛機:有基礎,更有挑戰
主機廠能快速“跨界”,并非無的放矢。汽車和飛行汽車(低空飛行器),在AI時代正形成奇妙的關聯。正如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副理事長張永偉所概括:“在路上”是智能汽車,“飛上去”是飛行汽車(低空經濟),“立起來”是人形機器人(具身智能)。制造上,兩者確有共通之處:
動力“三電”是強項: 電池、電機、電控——飛行汽車的核心動力系統與電動汽車高度同源。主機廠在電動車領域積累的續航優化、電機效能、能量管理技術,正是飛行汽車的基石。廣汽、小鵬這些電動化先行者,切入飛行汽車自然有底氣。
自動駕駛技術可遷移:感知環境、規劃路徑、自主控制… 汽車上錘煉的智能駕駛技術,為飛行汽車的“空中自動駕駛”提供了寶貴經驗。小鵬的智能駕駛優勢,對其飛行汽車的研發就是關鍵助力。
盡管技術前景明朗,飛行汽車仍面臨較大挑戰:
安全冗余要求嚴苛:飛行汽車需滿足航空級適航標準,如廣汽采用多重冗余系統,單部件故障仍可安全降落;小鵬要求高管親身飛行超5000公里驗證安全性。
新材料與新部件:碳纖維復合材料(占機身90%以上)大幅減輕重量,但機翼傾轉系統、空管數據交互協議等需全新開發。
風口已至:政策紅利誰先“吃”?
俗話說,“站在風口上,豬都能飛起來。” 飛行汽車這波風口,政策是強力鼓風機。
國家層面明確將低空經濟視為新增長引擎。國家發改委主任鄭柵潔在2024中國發展高層論壇上就強調要加快培育低空經濟等新興產業。地方政策更是密集出臺,鼓勵研發、測試和應用。更關鍵的是,低空空域管理正逐步放開,飛行審批流程簡化。
因此,誰能率先將技術難題啃下來、跑通商業模式,誰就能吃到這第一波政策紅利!這也是主機廠們具身智能和低空飛行兩手抓的原因,這兩個領域都是政策青睞的未來賽道大趨勢。
寫在最后
主機廠沖鋒在前,而背后嗅覺靈敏的上下游供應商也紛紛行動。新材料(如更高性能的碳纖維)、新零部件(如滿足適航要求的航電系統)、新型運營服務… 整個產業鏈條都在為“低空經濟”的到來積極調整和布局。飛行汽車和具身智能的興起,正帶動一波新的產業升級潮。
主機廠布局飛行汽車,絕非簡單業務延伸,而是基于電動化積累、政策紅利與市場需求的技術升維。當廣汽將如祺出行接入“空中的士”,當小鵬以4000臺訂單驗證消費端潛力,一場由車企主導的低空交通革命已拉開序幕。然而,適航認證與生態建設仍是橫亙于藍圖與現實之間的關隘。未來五年,誰能在技術與規則的平衡中率先突破?而誰能主導這片新藍海的競爭格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