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過去十年間,新能源汽車產業完成了從邊緣探索到全球主戰場的演變。
新能源汽車不再是環保技術的附屬選項,而是在全球碳中和議程下,集技術變革、產業創新與能源革命于一體的戰略高地。
從國際能源署(IEA)近日發布的年度《全球電動汽車展望》報告數據中便可“管中窺豹”,該報告稱2024年全球電動汽車銷量突破1,700萬輛,市場份額首次突破20%。同時,報告預測,在銷量保持快速增長的情況下,電動汽車的全球汽車市場占有率有望在2030年前突破40%。
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車市場,據中汽協公布,2024年中國新能源汽車產銷分別完成1,288.8萬輛和1,286.6萬輛,同比分別增長34.4%和35.5%。然而,規模向來不是最好的“護城河”。在中國企業集體沖刺出海的當下,技術力與品牌力仍在遭遇看不見的天花板。2025年,中、美、歐圍繞產業鏈主導權展開的政策博弈正持續升級。為應對日益嚴峻的貿易壁壘,中國車企通過合資建廠和供應鏈本地化等方式,尋求在海外市場的突破,但規則的不確定性正在不斷沖擊出海策略的重心,使“中國制造”的出海路徑愈加復雜和多變。但在這條愈加復雜的國際通道中,仍有不少中國企業尋求突圍。
2024年《財富》中國500強榜單中,一家連續兩年入選的企業引人注目。賽力斯集團,這家總部位于重慶的技術科技型企業,憑借問界(AITO)品牌在中國高端電動車市場的表現,正悄然站穩腳跟。問界的英文名字AITO,寓意“為汽車注入智能”(Adding Intelligence To Auto)。從最初生產汽車彈簧與減震器起步,到邁入高端智能電動車制造,賽力斯用39年的產業演進詮釋了制造業的“長期主義”。其旗艦車型問界M9在2024年以15萬輛的年度交付量刷新了50萬元以上豪華車(不論動力類型)市場的銷售紀錄,位列細分市場第一。
從某種意義上說,賽力斯是逐步擺脫中國制造曾有的“代工”印象,走向行業“代言”的企業之一——這些企業以技術、品牌與產業整合力為新坐標,試圖重新定義“出海”的路徑與內涵。
今年5月,在馬來西亞首都吉隆坡舉辦的“東盟-中國-海合會三方經濟論壇”期間,《財富》雜志與賽力斯集團輪值總裁張正萍進行了坦率且深入的交流。站在品牌升級、技術創新與全球布局的交匯點,張正萍正試圖回答一個更具結構性的問題:中國車企能否在變化的全球環境中,穿越政策、制度與文化的現實邊界,找到一條可持續的出海路徑?
與其執著于銷量的即時躍升,張正萍更關注“方法論”的可持續性與“底層邏輯”的可驗證性。在他看來,全球化并非一次性市場占領的游戲,而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制度對接、技術標準、品牌信任乃至治理能力的全方位匹配。對賽力斯而言,持續的研發投入、整車制造與智能安全的深度融合,以及對本地市場規則與文化語境的理解,構成其走向海外的真正“護照”。
以下為對話實錄,為簡潔表述經過編輯。
在2024年,賽力斯實際上已成為中國本土電動汽車市場的領先品牌,尤其是在豪華細分市場。您能否為我們簡要介紹一下賽力斯,并闡述貴公司是如何取得這一成就的?
賽力斯集團輪值總裁張正萍:賽力斯的英文SERES源自古希臘語,意為“絲綢之國”,正反都可拼讀,象征著中國文化中對稱與平衡的理念,就像紫禁城與長城一樣。我們面向消費者的品牌是問界,英文名稱:AITO,寓意為“為汽車注入智能(Adding Intelligence To Auto)”。最初公司從事汽車座椅彈簧和減震器業務,逐步拓展到整車制造。經過39年發展,我們已成為中國豪華電動車細分市場的領先者。
盡管問界主要產品是高端智能電動汽車,但在我們所處的豪華細分市場進行比較時,不僅僅是對比電動車,還包括所有動力形式的豪華車型。如今,我們在中國豪華車市場中排名第六,問界M9更是在2024年以15萬輛交付量位列第一,創下該市場的銷量紀錄。
2025年,您提到是賽力斯海外拓展的“元年”,尤其在東盟與中東市場。請問您如何展開海外布局?
張正萍:目前,我們在東盟已建立約50家經銷商網絡,并在印度尼西亞萬丹省設有運營多年的智能工廠。除東盟外,海灣合作委員會(GCC)國家也是我們的重點市場之一。我們已在阿聯酋設立子公司,并正積極拓展卡塔爾、沙特等地。

GCC國家對SUV有強勁需求,而這正是我們的優勢產品。目前,我們的主要銷售集中在歐洲和GCC市場。今年第一季度表現良好,但總體出口量仍不足10%,遠低于中國領先車企20%-30%的水平,未來提升空間巨大。此外,自2020年以來,我們的車型主要面向左舵市場。如今,我們正加大對右舵車型的投入,積極開拓新興市場。本次峰會正是我們了解區域需求、探索將部分車型引入東盟右舵市場的重要契機。
您曾提到,賽力斯一直堅持與最強的伙伴合作。那么,貴公司自身的核心競爭力是什么?在技術和創新方面,賽力斯 擁有哪些關鍵優勢?
張正萍:是的,我們確實與遠超自身規模的強大伙伴建立了合作。2003年,我們與《財富》世界500強的東風汽車成立合資公司,對方在公司治理等方面給予了我們極大支持。2021年,我們與華為建立了業務合作關系,聯合打造問界品牌,以智慧重塑豪華,同時由他們協助銷售車輛。作為頂尖科技企業,華為的參與也助力我們快速成長。
與行業領先者的合作推動了我們的發展,但我們同樣高度重視自身能力的建設,持續在研發上投入大量資源。目前,我們已實現核心三電和整車平臺的自主研發。依托標準化模塊平臺,整車開發周期已從傳統的48個月縮短至13至15個月。這是我們打造內生競爭力的重要成果。
您剛才提到“智能重塑豪華”,您也提過“安全是最大的豪華”。但智能輔助駕駛與安全在當前技術階段可能存在沖突。那么,您如何看待智能與安全之間的關系?
張正萍:這是個很好的問題。
賽力斯認為,智能輔助駕駛是工具,核心目的在于提升行車安全,特別是在駕駛員疲勞或被干擾時提供輔助。而我們的智能輔助駕駛系統能通過如自動緊急制動系統(Automatic Emergency Braking)、緊急轉向輔助(Emergency Steering Assist)、緊急呼叫功能 (Emergency Call Service) 等功能,保障駕駛員和乘客的安全。我們的頂配車型還配備衛星通信功能,能在車輛翻覆或遇險時自動聯系服務中心或報警求助。
我們的目標始終是打造更智能、更安全的駕駛體驗。我們認為智能和安全并非對立,而是可以協同實現的。在上海車展上,我們發布了行業首個軟硬件深度融合的安全方案——賽力斯智能安全。以誤踩油門為例:我們通過軟件升級和環境感知系統,讓車輛在檢測到潛在風險(如前方有墻)時,即使踩下油門也不會前進,除非駕駛員主動確認操作,最大限度防止誤操作。
此外,問界旗下所有車型(M9、M7、M5及新款M8)均采用鋁合金與超高強度鋼打造部分車身結構,其中某些鋼材強度達到潛艇級,確保在極端碰撞中保護乘員安全。但比防撞更重要的是防患未然。我們致力于通過智能系統主動預警、輔助制動、自動避險,避免事故發生。我們始終堅信,安全是最大的豪華。
我們相信,當這些技術和服務走向海外市場,將真正帶來改變。
賽力斯的崛起與中國造車業同步。您怎么看中國汽車工業快速崛起背后的核心動力?
張正萍:我認為,中國企業快速發展的背后,是技術驅動的雄心。作為一個擁有五千年文明的國家,我們歷史上長期在技術上領先。今天,這種對技術的渴望體現在企業對研發的持續投入中,也逐漸顯現出成果——中國企業在智能輔助駕駛、無人機和AI等領域已具領先地位。
以我們公司為例,AI 已深度融入各項業務:在研發環節,AI協助工程師繪圖、完成2D到3D的轉換,甚至參與整車造型設計,基于用戶審美偏好生成方案。設計不再是簡單的參照和模仿,而是面向市場需求的智能設計。
此外,在我們的運營、財務以及人力資源等眾多部門,也廣泛應用 AI,例如應用于會議系統等日常管理。
您對汽車市場的描述非常樂觀,但在越來越激烈的價格戰中,許多車企傷痕累累。在您看來車企該如何構建可持續的競爭優勢?
張正萍:在賽力斯,我們始終堅持三大核心理念:長期主義——以長期主義視角制定戰略,確保企業可持續發展;創新驅動——持續投入研發,強化產品力并引領市場;商業成功——最終以實現盈利為目標,推動企業實現真正的商業成功。
近年來,傳統西方知名車企及其在中國的合資公司,在中國市場處境艱難。有人說它們的黃金時代已然落幕。在您看來,這些外國汽車品牌給中國本土汽車工業帶來了哪些值得借鑒的經驗或教訓?
張正萍:我們從中汲取了幾條重要經驗:
首先,始終保持“求知若饑,虛心若愚(Stay hungry, stay foolish)”,持續學習、永不自滿;
其次,永遠不要認為市場會被某一方永久主導(Never say the market will be dominated by whoever),因為格局隨時可能改寫。這使我們更加重視速度與效率:當對手用40個月開發一款新車,我們若能12個月完成一次迭代,就可能在他們完成前嘗試兩到三次,顯著提升競爭優勢。
我們還認識到品牌建設的重要性。許多早期合資企業未能建立自主品牌,而是沿用合作方的名稱。如今,中國企業必須學會珍惜并保護品牌價值,不要做損害品牌的事,是我們時刻提醒自己的原則。以賽力斯為例,我們始終謹慎呵護品牌,無論是傳遞的信息、交付的產品,還是提供的服務,都力求做到最好——因為我們立足的是豪華市場,品牌聲譽至關重要。
品牌應始終以客戶為中心,洞察所需、回應所想。無論何時客戶需要,我們都在身邊,致力于為他們打造始終如一、不斷進化的優質體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