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提車一周,就發現同車型降價2萬!這樣令人糟心的場景,如今在汽車市場已屢見不鮮。
中國汽車市場的“價格戰”已持續近兩年,從特斯拉2023年初的降價開始,到如今幾乎所有車企被迫跟進,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正讓整個行業陷入惡性循環。
蔚來2025年第一季度財報顯示,其凈虧損高達67.5億元,同比擴大30.2%,而2024年全年虧損更是達到驚人的226億元。這樣的財務表現并非個例,許多車企在“以價換量”的策略下,銷量增長卻伴隨著利潤崩塌,甚至威脅到企業的長期生存能力。
價格戰的雙刃劍:銷量增長背后的隱憂
價格戰最直接的影響是車企利潤的急劇萎縮。以蔚來為例,2025年Q1銷量同比增長40.1%,但銷售額環比暴跌43.1%,單車平均售價(ASP)大幅下滑。類似的情況也出現在比亞迪、小鵬等品牌身上——降價雖然刺激了短期銷量,卻導致毛利率持續下滑,甚至讓部分企業陷入“賣得越多,虧得越狠”的怪圈。
更嚴重的是,價格戰的負面影響還在沿著供應鏈向下蔓延。中國汽車流通協會數據顯示,2024 年 84.4% 的經銷商遭遇價格倒掛,60.4% 的倒掛幅度超過 15%。零部件供應商也不好過,不僅賬期被延長,采購價還被壓縮 10%-15%,部分企業為維持經營,甚至不得不在材料成本上動歪心思,這無疑給產品質量埋下隱患。正如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原常務副會長董揚所擔憂的:“如果企業因惡性競爭倒閉,消費者未來可能面臨無人維修的困境。”
政策定調與行業自救:能否終結“內卷”?
2024年8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首次提出“防止‘內卷式’惡性競爭”,隨后國務院國資委也強調“戰略性重組+專業化整合”,試圖引導行業從價格戰轉向技術競爭。部分車企已開始調整策略:
BBA 果斷退出價格戰,通過穩定終端售價,在 7 月實現銷量回升;比亞迪、奇瑞等自主品牌則憑借技術差異化,如刀片電池、混動技術開源等,在市場中站穩腳跟,擺脫單純降價的競爭模式。
近期頗受關注的小米,也在汽車定價策略上釋放出重要信號。6 月 3 日雷軍在投資者大會上公開宣布 “反內卷”,明確表示不打價格戰,這讓即將上市的 SUV 車型 YU7 定價備受矚目。
此前,19.9 萬、23.59 萬、25.59 萬等多個價格猜測在市場流傳,但雷軍已否認 23.59 萬這一數字,并透露 YU7 標準版定價不會只比 SU7 標準版高 2 萬。盡管具體定價還未公布,但小米試圖憑借技術實力與產品差異化,跳出價格戰泥潭的決心已十分明顯。
寫在最后
短期來看,價格戰仍難停止——市場需求疲軟、產能過剩、新能源轉型成本高企等因素仍在驅動降價。但長期而言,行業必須回歸商業本質:技術創新、品牌溢價、用戶體驗才是可持續的競爭壁壘。正如廣汽集團副總經理閤先慶所言:“一分錢一分貨。” 當車企不再依賴“降價求生”,而是通過真正的產品力贏得市場時,中國汽車工業才能真正邁向高質量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