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汽車毫無疑問是目前市場上營銷最為成功的電動汽車品牌之一。在上市之前,虛無縹緲的定價吸引了大量用戶,定價21.59萬元的小米SU7一上市便引爆了汽車行業,雷軍一夜之間成為了“雷神”,與小米汽車相關的話題都成為了熱搜。
毫無疑問的是,小米SU7的量產上市也給其他車企帶來了一定的壓力。
當前,最熱議的是小米汽車與智己汽車的火戰。經歷了小米汽車三次警告,智己汽車三次道歉后,兩者的“公關之戰”又有了新劇情。
4月10日,智己汽車在其官方微博上發布消息稱,盡管已經進行了三次正式道歉,但智己汽車的官方直播間、官方賬號評論區以及經銷商門店的直播間仍頻繁遭受到侮辱、誹謗和人身攻擊等各種騷擾行為。
“面對如此猖獗的網絡霸凌行為,我們感到強烈的憤慨!如有必要,我們將持續公布這些網絡暴力行為!”在聲明的結尾,智己憤怒地表示。該公司呼吁建立一個“清朗”的網絡輿論空間,同時也呼吁技術創新,并稱這才是汽車品牌發展的長期主義。從4月8日L6上市至今,智己一直不斷被推上熱搜。

針對于此,在網絡上出現了不少句式相同的話語,這包括“少買一輛智己,就多一個幸福家庭”,“沒有買賣就沒有傷害,每買一輛智己,就有一個新生兒見不到自己的父親”諸如此類的言論。
盡管存在爭議,智己汽車在三次道歉后成功引起了廣泛關注,并在新車上市僅23小時內突破了1萬輛訂單。不過,這種熱度能持續多久,智己L6的銷量能否接得住“潑天的流量”,一切都是未知。
不管后續如何,這事兒看上去掀起了熱鬧,對于行業來說卻并沒有贏家。還是希望新勢力和傳統車企在競爭中能夠回歸本源,專注于技術和服務的提升,而不是將精力投入對競爭對手的攻擊之中,也不要為了流量、產量把品牌都丟掉了。
正如智己的劉濤所言:“在以流量為主導的‘短平快’時代,流量固然重要,但真正的長期價值在于科技創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