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國在氫燃料電池的研究開發特別是在質子交換膜燃料電池方面,接近世界水平,但在總體上,我國燃料電池仍處于科研階段,與國外相比,水平較低。目前,我國的氫燃料電池產業仍面臨如下幾方面問題:
第一,產業起步晚,關鍵材料基礎薄弱。與發達國家相比,中國氫燃料電池技術落后5-10年,雖然我國相關發明專利數量世界排名第四,但涉及核心技術相對較少。在高活性催化劑、高強度高質子電導率復合膜、碳紙、低鉑電極、高功率密度雙極板等方面的技術水平目前已達到甚至超越了國外的商業化產品,但大多停留于實驗室和樣品階段,還沒有形成大批量生產技術。部分關鍵材料、核心部件仍主要依靠進口,成為“卡脖子”環節。
第二,標準體系不健全,制約產業發展。從2009年底開始,經過10年的不懈努力,中國氫燃料電池標準體系已初步形成,但還遠不能滿足產業快速發展的需求,支撐行業發展的氫制備、儲運、加注及實際工況下氫燃料電池從部件到系統的評測體系等仍不健全,產業鏈發展和相關產品推廣受到嚴重制約。
第三,產業政策不完善,供應鏈缺少安全保障。氫燃料電池產業供應鏈主要分為制氫、儲氫和用氫三個環節。制氫方面,依賴一次性能源制氫,環保和經濟性不佳。對工業副產品中氫的回收利用率低、綜合成本高、技術有待進步;儲氫環節,儲氫的密度、安全性、成本難以同時滿足,實現商業化大規模應用為時尚早;用氫環節,我國電廠級大型氫燃料電堆尚處于起步水平,燃料電池汽車有較深厚的技術積累但核心技術尚不成熟。建設加氫站所需關鍵材料和零部件沒有成熟的量產產品,導致建設成本高,建設數量少。在產業政策方面,缺乏良好的對供應鏈的引導與布局,供應鏈不完善制約了我國氫能產業的商業化進程,限制我國氫能產業發展。
第四,資源不足、產業分散。我國在氫能和燃料電池產業鏈各環節中的零部件和關鍵材料相關企業很少,尤其是具有核心知識產權和競爭力的企業。雖然國內公司正努力加大技術攻關和相關資源配置,但投入不足,與國際先進企業相比仍處于起步階段。目前,國內新能源汽車產業園遍地開花,但在規劃、發展等方向存在諸多問題,且氫燃料電池產業布局較少,產業過度分散。
在此背景下,筆者對推進我國氫燃料電池材料發展提出如下幾點建議:
加強研發投入,突破共性關鍵技術。傳統汽車市場幾十年的發展教訓告訴我們,市場無法換技術,外資企業只是以市場的方式進駐,提高國產實力的唯一方法只有掌握核心技術。一是要提高電堆的工作電流密度,提高電堆的體積和重量比功率,降低電堆的成本;二是研究電堆的衰減機理,開發抗腐蝕、穩定的新材料,提高發電機的可靠性和耐久性;三是開展超低鉑和非鉑電催化劑的理論和應用研究,進一步把電池的鉑用量降低,達到國際燃料電池的基本要求;四是加快高壓儲氫瓶和空壓機的深入研究,盡快實現國產化。
加快行業標準建設,提高行業發展水平。一是理清標準體系框架,明確相關標準術語、整車安全、技術條件、試驗方法、加氫系統等細分領域的標準體系。二是借鑒國外氫燃料電池產業發達國家的已建立的相關標準體系,結合中國國情與氫燃料電池產業的發展狀況,對目前已有的氫燃料電池產業相關標準進行修改與完善。三是建設若干氫能燃料電池國家技術標準創新基地,完善氫能燃料電池全產業鏈的技術和檢測標準。
加強政府引導,完善產業政策。一是創新組織協調機制,建立國家層面的氫燃料電池委員會或行業協會,做好頂層設計和規劃統籌,充分發揮引領作用,強化各部門專項資金和重大項目的銜接,系統解決產業發展的重大問題。二是優化行業管理服務,完善氫燃料電池產業的指標體系,制定相關產品、企業統計辦法和進出口商品統計目錄,組織開展統計監測和預警,及時發布統計信息,引導行業規范有序發展。三是加大財稅金融支持,加大對氫燃料電池產業扶植力度,解決補貼滯后問題,完善我國相關產業鏈,增強相關企業的國際競爭力。四是深化國際交流合作,加強國際新材料創新合作和政策法規等信息引導,鼓勵新材料企業統籌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提升在全球價值鏈中的地位。
整合優勢資源,規范產業布局。一是整合全國乃至世界范圍優質資源,統籌上下游及產業鏈進行產業合理布局,建立批量生產線解決制造的一致性,引導產業協調發展。二是優先聚焦資源及經濟基礎條件相對較好地區的相關企業,瞄準氫能燃料電池產業鏈缺失環節和關鍵環節進行攻關,加快產業集群建設,避免重復建設,補齊燃料電池關鍵材料與技術的產業鏈。三是加大氫能基礎設施建設,打造全國范圍的安全、高水平的氫能經濟產業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