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用落地是5G發展的關鍵。”在不久前召開的第21屆CIOE中國光博會上,香港應用科技研究院副總裁莊哲義在接受《人民郵電》報記者采訪時表達了這一觀點。他認為,當前,我國5G發展已經處于世界領先水平,未來5G要實現更大規模的發展,為各行各業的轉型發展賦能,關鍵在于應用。
5G應用是“焦點”
“與2G、3G和4G相比,應用對于5G而言有著更加重要的意義。”莊哲義認為,業界之所以有“4G改變生活,5G改變社會”這一說法,主要在于5G將催生更新且更具創意的服務及應用,在不同行業中找到突破性的發展機會。“5G將開啟物聯網時代,并滲透進各個行業。”
隨著5G商用牌照的發放,我國5G時代全面開啟。“中國的5G發展,在全球已經實現了領先。”莊哲義認為,這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第一,中國的5G在技術上已經逐漸穩定和成熟;第二,5G建設的基礎配套設施也已經基本完備;第三,中國消費者對于5G表現出了很大的期待。“中國的5G發展具備非常好的基礎,除了上述三個層面,政策的支持也為5G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正是因為5G的技術、網絡設備以及終端都已經相對成熟,因而“應用”自然而然地成為業界關注的焦點。尤其是相比較4G,除了可以提供高質量的語音、視頻以及高速數據服務,5G還具備低時延以及大規模連接的特性,能夠在物聯網、車聯網、工業互聯網等領域發揮巨大作用,助力“智聯萬物”愿景的實現。
“結合大數據、云計算、邊緣計算、人工智能等諸多創新技術,5G的應用將促進人與物、物與物的交互和互聯。”莊哲義認為,這不僅將極大地提升個人消費娛樂體驗,更是面向全新業務、智能生活、智能生產的網絡變革。“它將催生智慧家庭、無人駕駛、虛擬辦公、遠程醫療等行業的智能化應用,徹底改變人們的居家、出行、辦公、醫療等工作和生活方式。”
深度布局車聯網
正是因為看到了應用對于5G發展的重要性,同時結合在3G、4G時代積累的強大技術能力和豐富的應用經驗,香港應科院正在大力布局5G典型應用。莊哲義表示:“基于對通信技術的深刻理解,借助多年構建的完善的產業鏈生態體系,香港應科院致力于持續推進5G應用的快速落地。”
莊哲義表示:“未來,5G的應用是非常廣泛的,將在各行各業落地。但是在目前5G發展的初級階段,香港應科院主要布局的是5G核心技術,以及未來有望成為‘殺手級’應用的車聯網、工業互聯網等領域。”
“5G大帶寬、低時延的特性,特別適合無人駕駛的應用。”莊哲義表示,目前,香港應科院已經和華為等業界各方展開了合作,積極探索物聯網應用。去年9月,在2018世界物聯網大會期間,香港應科院聯合中國移動、華為、無錫交警以及汽車廠商,共同展示了全球首個城市級C-V2X開放道路的車聯網應用。在約6公里的開放道路和6個開放路口,成功進行了17個基于C-V2X實現輔助駕駛的典型應用場景,如前向碰撞預警、交叉路口碰撞預警、車輛盲區/變道預警、道路危險狀況提示、限速預警、匝道車輛匯入預警等。
與此同時,香港應科院還和華為公司成立了“華為-香港應科院車聯網(C-V2X)聯合研發工作組”,共同開發基于C-V2X的車聯網技術,推動香港及大灣區城市商用發展。“我們正在和香港運輸署進行溝通,希望在年底建設一個比去年無錫物聯網大會更大規模的車聯網應用場景。”莊哲義如是說。
“車聯網是一個非常復雜的系統,而且車聯網應用的落地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考慮無人駕駛汽車技術和產品的落地,以及道路交通的持續智能化改造。后續我們將進一步加大技術研究力度。”莊哲義強調道。
持續推進自主研發
除了在車聯網這樣典型應用上的探索,香港應科院在5G核心技術研發上也有深厚的積累。“我們從2016年開始就已經展開了5G技術的研究,并在2018年召開的世界移動通信大會上首次展示了自主研發的5G核心網及基站技術。”莊哲義透露了這一信息。
據悉,香港應科院目前已經擁有從終端、基站到核心網的5G端到端設計方案。“我們一直積極與業界各方合作,旨在通過技術轉移,加快5G生態圈的建設。”莊哲義用具體的案例進行說明:香港應科院與英特爾合作研發的5G 獨立組網(SA)核心網,實現了市場領先的200Gbps核心網絡吞吐量。與此同時,香港應科院還與英特爾和恩智浦(NXP)合作,進行了商用級O-RAN基站參考設計。
值得一提的是,針對工業互聯網技術和應用,香港應科院也進行了探索和布局。莊哲義表示,目前工廠中越來越多地應用自動導引車(AGV)、移動送貨機器人以及倉儲機器人。這些智能設備的移動性極強,對室內定位、信息傳遞的延遲要求極高,需要依靠5G穩定、低延遲的網絡。“我們看好5G在工業互聯網領域的應用與發展,在去年就與某制造業巨頭簽署了5G開發合作協議,專注5G工業互聯網技術的開發。”
“未來,隨著工程自動化和機器人的多元化發展,更多的工廠亟待智能化轉型,5G時代的開啟,將助推這一進程。”在莊哲義看來,5G的興起以及AI等技術的廣泛使用,將助力智慧工廠時代的全面開啟,這無疑將給香港應科院以及業界各方帶來巨大的機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