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來菲斯塔的亮相讓韓系車好不容易又火了一次,這款傾向于運動化的緊湊級轎車,可謂一次性將年輕人想要的統統給了夠。網上對于這款車型也是好評如潮,令不少車迷朋友們動了心。這可能也是韓系車自打跌入銷量谷底以來,最接近逆襲的一次機會。
不過,傳統燃油車在節能減排的大環境,以及新國六嚴格標準落地的雙重壓力下,市場表現每況愈下,今年的金九銀十更是整體銷量急劇下滑。盡管有出彩的菲斯塔脫穎而出,但韓系車想要通過傳統燃油車重新占據新能源汽車當道的中國市場,顯然已經是不合時宜的出路。
反觀韓系車對于國內新能源汽車市場的布局,僅僅只在今年伊始發布了幾款經典車型的插混版本,例如現代索納塔PHEV、起亞K5 PHEV。這似乎只是為了妥協于雙積分政策,而不是真正有意布局新能源汽車領域。作為擁有LG、三星兩大擅長動力電池的企業幫助下的韓系車企,真的如此不思進取嗎?
實際上韓系車在新能源領域的發展一向積極,是目前少有的同時布局了混動、純電動以及氫燃料電池領域的汽車品牌。只是由于進入中國的時間差以及近年來品牌影響等因素,才使得其車型數量和銷量寥寥無幾。
而且在中國市場的一蹶不振也并沒有影響到它在全球市場的發展步伐,在美國,現代和起亞依舊保持于《消費者報告》可靠性排名前十位。今年四月甚至一度擊敗了美國本土老牌車企福特,成為了美國市場僅次于豐田的混合動力汽車暢銷品牌。
由于韓國和日本的情況比較相似,國土面積小資源非常匱乏,這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韓國必須要大力發展新能源汽車。只不過前些年韓系車緊隨了豐田的步伐,一門心思要走氫能源路線,對于電動汽車的研發進度略有影響,但實則也比國內絕大多數新能源車企走在了前列。
早在2009年現代便推出了第一代混合動力車型,分別是HEV版本以及PHEV版本的索納塔。這兩款車在2010年首次進入美國市場之時,通用和本田的第一代混動產品還尚未大范圍普及,僅僅只有豐田憑借著普銳斯獨霸著美國混動市場。
當時第一代索納塔HEV車型的油耗已經可以做到百公里4.8升,比許多同類競品更為優秀,只不過在系統結構上并沒有太大的亮點可言。索納塔HEV采用了最常規的混合動力套路,一臺2.0升阿特金森循環發動機以及一臺電動機。但不同于豐田或通用采用ECVT的做法,索納塔HEV搭配了一臺6AT變速箱。

豐田和通用采用ECVT是為了通過行星齒輪和離合器解決動力傳輸問題。而索納塔HEV配備的6AT雖然在傳統燃油車領域多年的應用里得到了可靠性驗證,而且可以進一步優化燃油經濟性。
但混合動力汽車本就擁有的優異平順性是否需要得到進一步的提升,在當時的市場是一大疑問。甚至有人猜測韓國車企無法攻破ECVT傳動系統的技術障礙,所以才使用了6AT頂替。
好在到了第二代混合動力系統,韓系車型的混動技術已經升級成為了TMED混動系統。不僅在發動機和電動機方面有了很大的進步,拋棄了阿特金森循環發動機,轉而采用了更高壓縮比的新系列發動機,電動機功率裝置和動能回收方面也進行了非常明顯的優化。可以說在當時完全達到了能夠與豐田、本田、通用三大家比拼的實力,只不過依舊保留了6AT變速箱這一傳動形式。
顯而易見的是,韓系車在混動領域的技術思路雖然沒有豐田、本田、通用那么多的黑科技,但在燃油經濟性和駕駛體驗層面絕對擁有一流水平。現如今韓系混動車型依然在美國市場暢銷便是最好的說明,而其在中國市場的停滯不前顯然與技術層面沒有太大關系。
此外,韓系車企近年來在最新平臺開發出的兩款新能源產品IONIQ和KONA,盡管還沒有在國內上市,但它們當之無愧為現如今市面上新能源汽車的代表作品。
IONIQ于2016年在韓國首發,一經問世就打上了和世界接能汽車銷量冠軍PURIS,以及世界純電動汽車銷量冠軍LEAF對標的名號。
此外,從一定程度上來說,IONIQ應該算是世界上第一款同時能夠兼顧純電、混動和插混三種動力模式的新平臺車型,而且2016年就已經實現量產。
其中,IONIQ純電版本搭載了88千瓦的發動機,28千瓦時電池包,續航200公里,最高時速165公里。并可支持100千瓦快充模式,25分鐘便可充至80%。值得一提的是,IonIQ EV的百公里能耗超越了特斯拉Model 3,達到了驚人的15.5千瓦時,從問世起就保持著2016年和2017年度美國EPA節能測試冠軍的記錄。
盡管IonIQ 200公里的續航里程是其致命的短板,這樣的續航里程數也確實無法適應當下的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但現代已經承諾將會開發更高續航的版本,而高續航里程版IONIQ的出現,可能才是韓系車企真正布局國內新能源市場的第一步。
另外一款純電車型KONA則提供了40千瓦時和64千瓦時兩種版本,續航里程分別為300公里和470公里,百公里加速最快可達7.9秒,最高時速167公里。
同時也可以支持快充模式,一小時內可充至80%。比起IONIQ雖然能耗稍微弱了一些,但KONA在續航里程方面提供了更佳可靠的保障。
通過上述我們可以看出,韓系新能源產品規劃的非常務實。同豐田和本田一樣,它們更注重于充電便捷性和能耗,不單純追求長續航,一出手就能研發出兩款效率如此之高的產品,韓國車企在新能源領域的實力顯然不容小覷。
而如果未來韓系新能源車型能夠在續航里程方面追上其他車企的步伐,國內眾多技術實力不夠扎實的新能源汽車廠商將會面臨又一位“惡狼”般的對手。前有特斯拉在上海建廠虎視眈眈,后有韓系新能源產品蠢蠢欲動,往后的新能源汽車市場的爭奪戰只會愈發慘烈。國內廠家們在技術研發方面應當更加緊迫,一旦落后,可能會被吃得連骨頭渣都不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