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肥可能是現代人最熱衷的行為之一,在忍受節食/鍛煉的痛苦后,如果最終減肥成功,就會獲得令人羨慕的好身材。而汽車的“減肥”史同樣悠久,方法和效果也各不相同。
早期的汽車,僅僅是通勤工具,并沒有過多其他的功能,因此車輛的整備質量很輕。但隨著科技的進步以及人們需求的擴大,車上也多了更多安全/娛樂/舒適性的配置。
不夠豪華?那就裝上真皮座椅/木紋飾條;冬天冷夏天熱?那就裝上空調/座椅加熱/座椅通風;車輛不夠安全?沒事,我們有高強度鋼車身/主動被動安全系統;不夠智能?車聯網系統統統裝上。
近幾年來,新車的軸距正在越來越長、配置更豐富、整車更安全、動力更充沛,但整車重量也在飛速上漲。變成胖子的汽車雖然能夠滿足車主豐富多樣的需求,但代價也是不可小覷的。
“胖子”費油更費電
我們知道身材肥胖的人跑步更慢且更費力。整備質量大的汽車也是如此,其會更加費油。如果是電動車,這意味著續航里程的顯著降低。
有試驗證明,車輛每減重10%,油耗即可下降6%-8%。也就是說車輛每減重100kg,百公里油耗即可降低0.3L-0.6L。同時,車輛每減重100kg,二氧化碳排放可減少約5G/公里,汽車減重對于節能減排也有很大的幫助。
“胖子”更笨重
車重除了與油耗水平相關外,還直接影響到操控水平。試想一位身高1.8m,體重300斤的胖子,他的靈活性絕對不如身高相同,但體重只有150斤的常人。
初代奔馳A級在麋鹿測試面前暴露了嚴重的操控性問題
車輛每減重10%,加速可提升8%;同時,車輛越輕,剎車時的距離也會相對縮短。車輛每減重10%,剎車距離可縮短5%。至于車輛
過彎/繞樁等方面,整備質量大的車要克服慣性做功,其彎道內的操控水平也會更差。
“胖子”并不一定安全
在一些交通事故中,我們經常能夠看到超載的重卡失控,撞毀了數輛小車后依然沒有太大的損毀,因此會有著“車重就是安全”的錯覺。事實上車重與安全程度并沒有直接的聯系。之前提到的重卡本身與乘用車定位和級別完全不同,完全沒有可比性。我們知道,汽車的安全性分為主動安全和被動安全。主動安全是指ABS/ESP/主動剎車/車道偏離預警等系統,而被動安全是指車身本身的安全氣囊/氣簾、車身結構等。

更低的車重會帶來更低的剎車距離,在主動安全系統的輔助下,可以更早就發現并采取措施,避免事故的發生。在被動安全方面,多種高強度的鋼材料的使用,使得車輛更加輕量化的同時,又能保證車輛的整體強度,面對事故時可以更好保證車內乘員的安全。
材質減重:全鋁車身/碳纖維零件
既然胖子如此不受人歡迎,工程師們也就絞盡腦汁,想出各種辦法來為汽車減重。從材料下手應該是最方便的辦法。拋去汽車早期的木質材料不談,絕大部分汽車均以鋼制車身為主,雖然強度足夠,但質量也不小。在汽車減肥的迫切希望下,越來越多的材料被測試并使用在新車上。特斯拉、蔚來以及捷豹都在自家的電動車上采用了鋁車身技術,最大程度強化續航能力。
采用大量碳纖維材質的Rimac Concept One
而對于土豪級別的真·RMB玩家來說,全鋁車身已經不能滿足其對性能和Show oFF的需求,這個時候就需要碳纖維同學上場了。電動超跑廠商Rimac就在能夠合法上路的電動超跑Concept One大量采用了碳纖維材質來實現輕量化,保證性能的同時延長續航。
同樣采用了碳纖維復合材料的寶馬i3
不過碳纖維已經不是土豪的專屬,寶馬i3為了達到輕量化和延長續航里程的目的也同樣采用了碳纖維增強復合材料,不過這也是寶馬i3售價偏高的原因。另外,身材太小也是制約i3續航里程的一大因素,畢竟電池多才是王道。
技術整合:多種黑科技融為一體
工程師們除了對材料努力研究外,也在嘗試對多種輕量化技術進行系統整合。奧迪就推出了ultra輕量化技術(ultra lightweight technology)。
它是奧迪憑仗改進制作材料、改進零件結構然后降低車身重量,進步車輛高效性的一種技術。它既應用在最高端的奧迪賽車領域,也廣泛廣泛到了奧迪如今的量產車上。例如R8超級跑車和R8 LMS賽車都應用了輕量化的奧迪ASF結構。
后期改裝:量產版做不到的,我們來做
在大部分量產版車型上,考慮到銷售的成本問題,大部分新車不會將減重作為重要標準。于是后期改裝進行偷輕的辦法就產生了。例如拆解內飾/車門燈極端情況自然不在我們提到的范圍內,但進行小幅度的升級后(尤其是性能版車型),后期改裝的減重偷輕效果還是頗為明顯的。
在剛剛結束的2019北美車展上,雷克薩斯就推出了基于原廠RC F打造的RC F Track Editon車型。新車整體外觀與RC F基本相似,但加裝了大量碳纖維空氣動力學套件,總重量相比此前的RC F普通版車型,減重了176磅(約80kg)。
賽道版車型換裝了Brembo碳陶剎車盤以及19寸BBS鍛造輪圈。車頂/發動機蓋/后排座椅碳纖維隔板/保險杠等處均采用碳纖維材質進行減重。排氣全段也采用了鈦合金材質。
結語:不論方法如何變化,最終的目的都是為車輛“減肥”。但不同級別的車型也會根據各自不同的定位和定價選擇合適的減重辦法,隨著排放法規的日益嚴格,汽車輕量化也成為了所有汽車品牌的一個必修課程,輕量化的道路也會越走越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