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7日,力帆股份發布公告稱,力帆實業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力帆股份)同意將公司所持重慶力帆汽車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力帆汽車)100%股權以6.5億元人民幣的價格轉讓給重慶新帆機械設備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重慶新帆)。
《電動大咖》了解到,北京心電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持有重慶新帆100%股權,而北京心電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正是北京車和家信息技術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車和家)全資子公司。那么,車和家的創始人李想用6.5億元買了力帆汽車的什么東西呢?答案是生產資質。
車和家改變“不代工”模式未必是壞事
要說最近發布的一張新能源汽車生產資質,還是2017年5月江淮大眾拿到的那張,自那之后,有關部門就收緊了新能源汽車生產資質的發放。
于是一些造車新勢力不得不尋找有生產資質的車企進行合作,通過代工生產的方式來解決這一難題,蔚來、小鵬便是采用的這種方式。
李想多次在公開場合表示,車和家不會采用代工方式。但2018年11月,江蘇省生態環境廳的一則公示信息打亂了李想的節奏:受政策因素影響,車和家2016年規劃的“年產15萬輛電動場地車項目”目前已停止建設,這意味著車和家仍然未能擁有自己的電動車生產基地。根據公示,該項目改由重慶力帆汽車有限公司常州分公司租用廠房,承接大部分的產能需求,名稱也已變更為“年產10 萬輛增程式純電動 SUV 項目”。
力帆汽車并沒有生產增程式純電動SUV的計劃,而車和家卻在10月18日發布了一款增程式純電動SUV——理想智造ONE。業內紛紛猜測,面對資質難題,理想制造ONE可能交由力帆進行代工。
筆者認為,雖然代工模式確實是個解決生產資質難題的捷徑,但這就意味著要與代工方產生許多磨合問題。自從SEV項目流產后,姍姍來遲的理想智造ONE不能再承受多一分的不穩定因素,購買力帆汽車的生產資質以獲得資質確實是為新車生產及交付提供有力保證的最佳方案之一。
車和家獲得“力帆汽車”資質
力帆股份汽車產銷依舊
車和家會不會找力帆代工?昨晚,這兩份公告揭曉了答案,分別為:《關于出售重慶力帆汽車有限公司100%股權的公告》和《關于與北京車和家信息技術有限公司簽署,
因為公告中出現的“力帆汽車”幾個字,給大家造成了誤解,不少網友向《電動大咖》留言:力帆要賣給車和家了?

對于這個問題,力帆股份在今天緊急召集了新聞發布會進行解釋。
車和家并不是“收購”力帆,而是以6.5億元的價格買下力帆汽車的100%股權。
力帆股份的汽車產業擁有重慶力帆汽車有限公司和重慶力帆乘用車有限公司兩家全資子公司。
《電動大咖》了解到,力帆汽車的前身為重慶專用汽車制造總廠(重慶專汽)。2003年8月,力帆集團收購重慶專汽的股份后正式進入汽車行業,并將企業名稱改為重慶力帆汽車有限公司,產品商標也由“北泉牌”改為“力帆牌”。不過當時其僅擁有“1-6字頭”生產資質,產能為3萬輛。
在進軍汽車行業后,力帆汽車一直以發展乘用車為主,其間又獲得國家發改委批準的“7字頭”生產資質,獲批15萬輛乘用車產能,并于2005年成立重慶重慶力帆乘用車有限公司。
對于此次出售資質,力帆汽車官方回應稱,轉讓給車和家的是力帆汽車的100%股權,但力帆股份仍保留重慶力帆乘用車有限公司,仍具有15萬輛產能的燃油車和新能源汽車生產資質,足以滿足未來幾年的生產需求,所以此次出售對力帆股份今后的汽車產銷沒有影響。
借此機會,力帆股份還與車和家達成六項合作:增程式純電動動力模塊控制技術的研發成果共享、車載人機交互系統的研發成果共享、針對B端共享和網約車領域定制車型的研發成果共享、基于車聯網應用的數據分析、應用場景的探討和數據共享、車輛后市場服務模式的共同探討和共享,以及力帆股份有權出資且車和家同意接受力帆股份出資參與車和家最近一輪融資等。
力帆“牽手”車和家 雙方實現共贏
此次將力帆汽車的資質出售給車和家,在力帆集團總裁馬可看來,這是一次雙贏的合作。
受此次出售公告的影響,今日(12月18日)力帆股份股價大漲2.25%,但這則喜訊的背后確實隱藏著力帆股份的暗殤:業績不佳,資金緊張。
尤其在2018燃油車車市寒冬的背景下,力帆股份的步履愈加沉重。根據力帆股份發布的11月產銷數據,11月,力帆股份傳統乘用車銷量僅為5174輛,同比下滑52.98%;前11個月,累計銷量約8.84萬輛,同比下滑11.62%。根據力帆股份發布的2018年三季度財報顯示,力帆股份凈利潤為1.34億元,較上年同期下滑18.06%。重壓之下,力帆股份只好通過轉讓資質的方式,來提振公司盈利水平。
值得一提的是,2017年12月14日,力帆股份也曾通過轉讓全資子公司——力帆融資租賃(上海)51%股權的方式獲利1.7億元。此舉使得2017年力帆股份實現營收126億元,凈利潤為1.71億元,同比增長106.46%,最終避免虧損并獲得利潤增長。時隔一年,力帆股份重演了這一戲法,令人唏噓不已。
今年力帆股份創始人尹明善高喊“堅定轉向新能源”,并在今年8月向外界公開了其“新產品、新模式、新品牌”戰略,其核心是堅持以制造為基礎、產品為載體、服務為通道的整體架構定義,在研發新一代智能汽車產品的同時,推出全新汽車品牌。
而這次出售了一個閑置的“殼”資源,不知是否會對力帆的轉型之路產生影響。
與缺少資質的造車新勢力開展某種程度的合作,力帆股份一方面可以盤活手頭的生產資質,另外一方面也為未來做一筆投資。與車和家“牽手”能否幫助尹明善實現新能源理想?我們還難以下定論,但李想的理想離成為現實確實又近了一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