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新能源汽車網獲悉,作為國內國產汽車的領頭企業吉利汽車(00175-HK),上半年實現業績大幅增長,上半年靚麗的業績和對應的股價形成鮮明對比。 具體看,截至2018年6月30日止6個月該公司實現收益537.08億人民幣,同比去年(394.24億人民幣)增長36%,股東應占凈溢利為66.7億元人民幣,同比去年(43.4億人民幣)增長54%。從上半年吉利汽車公布的營收和凈利來看,均保持穩定快速增長。
去年估值最高達21.5倍
吉利汽車去年全年凈利實現翻倍增長,凈利的大增加上香港股票市場去年形成一波牛市,公司股票實現“戴維斯”雙擊,一整年漲幅約三倍。是實實在在的業績增長,還是有很大原因是市場情緒導致的高估業內言論不一。去年公司凈利潤增長一倍而股價漲幅超過三倍,可以肯定是的短期公司凈利增長速度不及股價增長速度,這其中的原因就是因為市場給予了公司較高的估值,所以公司股價漲幅短期跑贏利潤增長幅度。
回頭看公司去年業績,2017年公司凈利潤約107億元人民幣,總股本89.7847億,可以測算出對應的每股收益約為1.19,對應公司股價去年最高點29.51港元的市盈率約為21.5倍(已經考慮匯率因素)。吉利汽車這樣的估值是去年股市在比較狂熱的時候才產生的,成熟的香港股市一般給予制造業的公司市盈率在5-10倍之間,所以,在去年公司股價最高點的時候,明顯高估了,今年的調整也就顯得在意料之中了。
今年公司股價經過大幅調整,凈利快速增長,使得吉利汽車的估值已經回到合理偏低的位置(動態市盈率約8.5倍:來源大智慧軟件),但近期股價還沒有止住下滑的趨勢,這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壓榨供應商利潤
在吉利汽車發布半年報不久,國內垂直汽車網站蓋世汽車網有一則“吉利發布半年報:凈賺66.7億元,同比大增54%”的文章快速成為熱點,公司的下游供應商在留言區就不斷抱怨吉利壓低供應商產品價格、拖延貨款。
從上面留言中我們可以看出,供應商認為吉利所得利潤部分是從供應商的貨款中得來的,并且還在不斷壓低供應商的價格,導致大型優質的供應商不敢與其合作,長此以往會導致供應商降低零部件質量,進而影響吉利整車質量。
當然,也有為供應商辯護的聲音,有人認為如果嫌棄吉利給的錢少,賺得利潤低,完全可以不和吉利合作,一方面和吉利合作,一方面說吉利壞話有點不地道。
針對言論,吉利相關人士回應:大家都是在按照合同做事,零部件企業也要分解主機廠的成本壓力,在成本壓力下尋求技術進步有利于整體行業競爭力的提升。未來吉利整體方向不會調整,繼續優勝劣汰,繼續靠規模和增量來控制成本。不過,也會針對個案進行微調。所謂“個案”,指的是在溝通上存在誤解的供應商。 “因為溝通不暢導致雙方對對方的戰略意圖沒有真正理解或者是誤解的情況,我們會進行調整。”
從吉利相關人士的回應,我們可以看出公司也承認有壓低供應商價格的案列,但只是極個別,并不是全部。所以,影響到吉利汽車今年來股價大跌的原因主要有兩個,最主要的就是高估值導致的下跌,加上近期吉利壓縮供應商利潤,導致市場對于其產品質量的擔憂,反映到股價上就是持續的殺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