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新一代K5凱酷平開低走,第四代嘉華出師不利,掙扎了許久的東風悅達起亞似乎仍無回天之術。數據顯示,今年9月份,東風悅達起亞累計銷售新車13234輛,年度累計銷量不足12萬輛,較去年同期下滑17.63%。
“屋漏偏逢連夜雨,船遲又遇打頭風”。近日,一位接近東風汽車的消息人士向《車壹條》透露道,東風汽車集團有限公司(下簡稱:東風汽車)將在明年退出東風悅達起亞,如果不出意外,東風汽車所持有的股權或由現代起亞接盤。

截至《車壹條》發稿前,這一說法并未得到東風集團官方確認。但按照常理分析,東風雷諾和東風裕隆解體在前,東風悅達起亞和神龍這樣的經營“困難戶”如何不拖累央企東風集團的國有資產“保值增值”,的確是個現實的難題。
東風汽車欲退出東風悅達起亞的這件事雖然意外,但卻也在情理之中,因為與東風有限、東風本田不同,東風悅達起亞并非東風汽車的嫡系合資公司,這點從公司命名中就能體現,這也是東風悅達起亞大本營沒有扎根湖北的原因。
東風悅達起亞成立于2002年,由東風汽車、江蘇悅達投資、韓國起亞株式會社三方合資成立,其中東風汽車、江蘇悅達投資各持股25%,起亞持股50%。
而對于東風悅達起亞內部的運營,東風汽車也遠沒有想象中的那么上心。由于持股比例只有25%,加上業務基盤連年萎縮,東風悅達起亞對于東風而言本就是附加項:當起亞熱銷時,分一杯羹即可,當起亞折戟時,毋須奮力營救。
當然,股比決定話語權,僅占股25%的東風汽車在東風悅達起亞內部沒有太多話語權,東風汽車想去施救也力不從心,更何況東風汽車也無良方。

數據顯示,自合資公司成立以來,起初東風悅達起亞曾憑借旗下產品高性價比的特點,在終端市場持續實現銷量穩步增長,到了2016年更達到歷史巔峰,年銷量至65萬輛。
但意想不到,這居然僅僅是靈光一閃,到了2017年,東風悅達起亞便迎來腰斬,年銷量縮水至僅35.95萬輛,再之后連年下滑,到如今,今年前9個月僅累積銷售新車129712輛。
毫無疑問,東風悅達起亞虧損已久,而持續的虧損甚至還拖垮了股東方。根據上市公司悅達投資發布的今年三季度報,公司前三季度實現營收28.39億元,凈虧損5.2億元,虧損幅度較去年繼續擴大,而悅達投資的市值僅剩32億元。

當然,東風汽車不會被拖垮,但與其在這之中苦苦硬撐著,倒不如全身而退。
《車壹條》了解到,當東風汽車退出后,此前東風汽車持有的25%的股權或將由現代起亞接盤,這意味著東風悅達起亞將成為又一家享受“股權放開”政策的合資企業,只不過目前來看現代起亞得到的絕非紅利。
但若將眼光放長遠,起亞品牌未來在華還有沒有希望仍不得而知。

需要注意的是,若東風汽車退出,未來東風悅達起亞必然會進行更名,而如果不再引進其他中資股東(大概率事件)新公司大概率將名曰起亞悅達。
在《車壹條》看來,之所以東風汽車急于剝離不良資產,一方面源自較低的股權導致無法控制東風悅達起亞,且對東風悅達起亞的未來發展能否轉危為安不夠自信,另一方面則是東風汽車發力自主板塊的規劃所致。
去年上半年,沒有任何征兆之下,東風雷諾解散,雷諾品牌自此退出中國市場,而東風汽車顯然沒有一絲惋惜,且以東風雷諾生產基地為源,東風汽車迅速布局了全新高端品牌嵐圖,如今進嵐圖也已經小有成就。可以這樣認為,雷諾的出走讓東風汽車丟了芝麻撿了西瓜。
嵐圖之后,東風汽車又已經著手全新高端越野車品牌的建設,放棄東風悅達起亞似乎與此前同理,時下東風悅達起亞的情況要比此前東風雷諾糟糕得多。

不僅僅是東風悅達起亞,據知情人士透露,接下來如果神龍復蘇仍然遲遲不見起色,不排除東風汽車在將來的某一天退出神龍汽車,一方面因為神龍汽車終端表現比東風悅達起亞還慘,且引入車型并不被中國消費者接受,另一方面,PSA也早有獨立運營神龍的想法,恰逢股比放開,雙方好聚好散。
的確,對于東風汽車而言,剝離不良資產之舉有利于全力發展自主品牌,對企業長久發展更有好處;而對于外資車企而言,雖然看似購得的是一地雞毛,但卻自此不再寄人籬下,對企業未來在華發展同樣利大于弊,當然,前提是其在產品層面能讀懂中國消費者,否則只會使得“病情”惡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