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陷巨額債務危機的沃特瑪終于在本月迎來轉機。
據沃特瑪母公司堅瑞沃能10月22日發布公告稱,公司全資子公司西安堅瑞利同與南京力騰新能源、北京中宇興、蘇州安靠電源、天津進平科技及鄭向陽先生擬共同發起設立陜西利同壹號新能源有限合伙企業。與此同時,該有限合伙協議指出,有限合伙人進平科技有意向以戰略投資人的身份參與到公司的資產及債務重組事項。而上市公司方面也將借新公司積極展開自救、恢復生產,努力解決債務問題以保證戰投順利進入。
國內電池“三巨頭”之一的沃特瑪為堅瑞沃能的全資子公司,目前境況堪憂,受母公司及自身巨額債務拖累,不僅大量銀行賬戶被凍結,部分設備被查封,訂單也隨之大幅減少,生產經營幾乎處于停滯狀態。據堅瑞沃能公告,截至今年8月末,沃特瑪深圳及安徽舒城兩個生產基地開工率僅為4%,其它地區電芯生產線均已停工。如今,單靠自身力量沃特瑪已難以“恢復元氣”,只能寄希望于引入戰略投資者。
堅瑞沃能擬與5方共設電池銷售公司
在堅瑞沃能子公司堅瑞利同及5個外部公司共同組建的陜西利同體系中,該有限合伙企業的普通合伙人(GP)為堅瑞利同,有限合伙人(LP)為上述合作方。其注冊資本為人民幣 5050 萬元,堅瑞利同擬認繳出資額為人民幣 50 萬元。該有限合伙企業的主要經營范圍為:新能源電池生產制造銷售;動力電池、電池包的研發及銷售;電動車的組裝與銷售、公司的股權投資;汽車租賃;道路普通貨物運輸;城市公共交通客運服務。
公司與沃特瑪一直在積極開展包括債務重組、引入戰略投資者及恢復生產等自救性工作。目前在沃特瑪層面,相關拯救性工作進展較為緩慢。與此同時,公司也在積極對接戰略投資者,積極發揮上市公司注冊地的地域優勢,以陜西沃特瑪為突破口,進行恢復生產的工作。與此同時,根據該有限合伙協議的約定,有限合伙人進平科技或其指定第三方有意向以戰略投資人的身份參與到公司的資產及債務重組事項,包括但不限于重大資產重組、破產重整、資產置換、股權轉讓、資產剝離等,直至成為公司股東。截至本公告日,公司尚未與進平科技或其指定第三方簽署正式的合作協議。
資料顯示,進平科技主營業務是研發、設計、制造、銷售各類鋰電池產品。公司具有15年的電池PACK生產經驗,客戶是以三星電子為代表的主流品牌產品提供商。堅瑞沃能表示,公司與天津進平科技的合作,在幫助公司積極展開自救、恢復生產的同時,因進平科技與國際一些優秀動力電池企業合作緊密,擁有一定的國際同行業先進生產制造的資源,因此其也致力于引進國際同行業資金和先進電池制造技術,對公司、沃特瑪現有的電池技術進行技術改造和升級,盡快重新進入到動力電池的主流廠商里面去,從而為公司未來的主營業務發展起到尤為積極的作用。

巨額債務纏身 沃特瑪急盼救命稻草
堅瑞沃能發布的公告顯示,受債務危機的影響,公司多數銀行賬戶被凍結,大量經營性資產被查封。截至目前,累計被凍結銀行賬戶83個,涉及凍結金額共計8563萬元。固定資產累計被查封的價值約3.18億元。根據堅瑞沃能2018年半年報,今年上半年公司實現營業收入32.38億元,實現凈利潤-16.70億元,主要債務已達221.67億元。堅瑞沃能宣稱,目前正在全力籌措資金,將通過引入戰略投資者及其他融資方式獲得資金以償還債務。
沃特瑪是堅瑞沃能在2016年7月斥資52億元收購的子公司。當時,公司向13名自然人股東以及長園盈佳、德聯恒豐、京道天楓和天瑞達發行股份及支付現金購買上述股東持有的沃特瑪100%股權。此外,沃特瑪在收購時的評估增值額43.18億元,增值率達469%。到今年8月,沃特瑪開工率只有1.66%。
據了解,堅瑞沃能一直希望為沃特瑪引入戰略投資者。但堅瑞沃能方面表示,目前公司面臨嚴峻的債務危機和經營困難。若債務問題無法順利解決,會對公司本次引入戰略投資者事項產生不利影響,有可能導致該事項最終無法實施。根據最新公告披露的進展,目前,堅瑞沃能控股股東及實際控制人郭鴻寶、大股東及董事李瑤已接洽幾家關注新能源企業的大型企業及機構,但截至目前,尚未與潛在戰略投資者簽署正式的合作協議。
而在工信部9月下發的兩份文件中,沃特瑪電池均被點名,無疑讓沃特瑪和堅瑞沃能的處境更為尷尬。在工信部裝備工業發展中心下發的相關文件中,沃特瑪生產的動力電池產品因故障率較高被列入安全隱患排查范圍內。堅瑞沃能方面坦言,上述提及的沃特瑪動力電池產品故障率高的問題,將對沃特瑪動力電池產品的銷售產生重大負面影響,引起客戶退貨,增加售后維護的支出。此后在10月9日,深交所官網信息顯示,堅瑞沃能存在業績修正嚴重滯后等違規行為,堅瑞沃能及相關當事人遭深交所公開譴責。在巨大的債務危機下,堅瑞沃能及相關當事人再遭公開譴責,無疑是讓公司處境“雪上加霜”。
經過這一連串變故,堅瑞沃能股價已跌至5年內新低,截至10月23日收盤,堅瑞沃能收盤價為每股1.64元,相比去年10月23日的10.34元縮水近85%,成為滬深A股中,除ST股外的第三低價股;今年來市值更是大幅縮水,如今總市值僅有39.89億元。
市場競爭就是如此殘酷,從沃特瑪的失利也可以看出未來的電池企業之爭不僅僅是技術、質量的競爭,也是產能、資本、優質客戶的競爭。隨著專利保護及產業政策放開后,日韓企業將卷土重來,而補貼大概率也將進一步下滑,電池企業的“廝殺”只會愈演愈烈。中國百余家電池企業,又能活下幾家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