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與能源一直是老生常談的話題,每個行業也始終在致力于用一種更環保的方式發展,汽車行業也是如此。我國早就將新能源汽車作為戰略性新興產業而加以大力支持發展,并明確了“三駕馬車”式的(即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純電動汽車、燃料電池汽車)技術路線。
在產業成熟度上,我國純電動汽車已比氫燃料電池汽車更具比較優勢,也更符合國情,而且純電動車、混合動力車和燃料電池車三者有各自的特點以及適應的發展領域,沒有必要認為純電動汽車和燃料電池車是非此即彼的。
當然,如果氫燃料汽車在未來有全面到來的這一天,那么我們不妨可以對氫燃料汽車多些了解,車企也可以更理性地看待其優勢和痛點,避免產業“發瘋”。
作為新能源汽車主要技術路徑之一,氫燃料電池汽車在《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中國制造2025》和《汽車產業中長期發展規劃》等重要戰略綱要中,均被確認要大力發展。按照相關規劃,我國到2030年要實現氫燃料電池汽車的保有量200萬輛。
2018年2月13日,財務部、工信部、科技部和發改委聯合發布《關于調整完善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財政補貼政策的通知》,在補貼退坡的大背景下,燃料電池汽車的補貼標準依然不變,燃料電池乘用車依然按燃料電池系統的額定功率進行補貼,即補貼標準為6000元/kw,補貼上限為20萬元/輛;輕型燃料電池客車/貨車以及大中型客車/中重型貨車依然采用定額補貼方式,補貼上限分別為30萬元/輛和50萬元/輛。
與此同時,地方政府也開始積極布局燃料電池產業。2018年5月21日,上海市科委印發《上海市燃料電池汽車推廣應用財政補助方案》,指出,燃料電池車按照中央財政補助1:0.5給予上海市財政補助。燃料電池系統達到額定功率不低于驅動電機額定功率的50%,或不小于60kW的,按照中央財政補助1:1給予上海市財政補助。此前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財政補貼政策提出,燃料電池乘用車補貼上限為20萬元,這意味著一款燃料電池乘用車最高可獲得國補加地補共40萬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