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我國智能網聯汽車產業正駛入快車道,而隨著汽車智能化滲透率的快速提升,高精度地圖作為車輛實現自動駕駛的重要支撐之一,也進入新的發展階段。不過從產業應用的層面來看,目前,高精度地圖仍存在難以忽視的短板。在近日舉行的2022中國(亦莊)智能網聯汽車科技周、第九屆國際智能網聯汽車技術年會上,與會嘉賓就高精度地圖的發展進行了深入探討。
高精度地圖的成本之困
在智能網聯汽車的加速發展之下,高精度地圖的發展前景被廣泛看好,相關研究報告顯示,2025年國內高精度地圖市場規模有望增長至152.4億元。
“近幾年,一系列智能網聯汽車的戰略規劃與指導意見的發布,為整個行業的發展指明了方向,在智能網聯汽車的發展下,從行業來看,我們認為高精度地圖是整個自動駕駛的核心部件之一,是實現未來自動駕駛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目前,無論是傳統車企、造車新勢力還是互聯網等企業均加速布局高精度地圖產業,長安也把高精度地圖作為整個智能駕駛的一個重要板塊。”長安汽車前瞻研究院地圖開發總工程師顏凱表示。
“高精度地圖逐漸成為智能網聯汽車必備能力。智能網聯汽車的發展需要實現厘米級的性能,而傳統的定位精度已經不能滿足日漸迭代的新需求。”北斗星通智聯科技副總裁張正烜表示,不過,目前來看,高精度地圖定位的一些產品還未實現規模化量產,這其中,成本是很重要的因素,因此,如何在終端產品的產能、精度、性能不變甚至提升的基礎上,實現成本大幅下降,是行業面臨的重要課題。
可見,高精度地圖在提升自動駕駛安全行駛能力的同時,在實際產業應用中的成本困境也逐漸顯現。“一方面,高精度地圖專業采集的成本很大,而相比之下,高精度地圖的商業邏輯卻尚未呈現,較少有車企愿意承擔其高成本。”顏凱表示。
多傳感器融合漸成趨勢
因此,如何實現為自動駕駛汽車提供低成本的定位服務被提上了日程,這其中,多傳感器融合被業內人士頻頻提及。
“車載導航對連續性、高可靠的高精度定位服務的需求非常迫切,而單一傳感器已經不能滿足不同場景下的各種應用需求,所以,我們需要多種傳感器融合來實現更加智能的、可靠的導航定位。”武漢大學測繪學院導航所所長李星星表示,目前,不少車企也采用了多傳感器融合的感知方案,包括激光雷達、毫米波雷達、攝像頭的組合等。
對此,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趙龍認為,未來,在實際應用當中多源傳感器的應用,不僅要朝著低成本、低功耗的方向發展,與此同時,不同器件的使用條件、使用環境是不同的,如何把這些傳感器有效地進行融合,提供連續、可靠、穩定的定位導航信息,也需要一套保障機制。
繞不開的數據安全
此外,目前來看,無論是車企還是消費者,對于智能汽車的數據安全更為敏感。
對此,顏凱表示,各個場景下各個圖商提供的格式與標準不統一會影響用戶體驗,不過,這其中涉及到核心數據壁壘,并且地圖數據本身也涉及到國家數據安全監管,數據共享會存在一些數據安全風險的問題。
“數據的傳輸問題,特別是涉密信息數據該如何加密傳輸是需要解決的重要問題。”國汽智圖總經理馮昶認為,面向L3以上高級別自動駕駛需要的核心數據,在數據大爆炸的時代,如何平衡信息時效性和安全監管,是行業面臨的挑戰之一。
“因此,如何有效管理數據,最大限度安全地發揮數據的價值,平衡發展和安全,需要基于海量多源數據的關鍵技術研發的有效支撐,也需要行業安全監管和產業生態建設合作。”馮昶認為,智能網聯汽車涉及到多個行業,產業鏈條長、覆蓋面廣、輻射效應強,一體化發展的問題比較突出,因此,需要車、路、云、網、圖多產業的技術協同,也需要車企、圖商、系統集成商、互聯網服務商、數據供應商等生態合作伙伴共建,各自在智能網聯汽車開放合作產業生態中發揮獨特的作用,共同賦能智能網聯技術以及高級別自動駕駛產品落地與應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