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工業發展至今,“安全”這抹底色是構筑其可持續發展的防線。如今,這道防線在新時期新形勢下面臨新挑戰,也正在以新方式新途徑進行鞏固與加強。
7月21日,國務院安委會辦公室印發了《“十四五”全國道路交通安全規劃》(以下簡稱《規劃》),再次聚焦道路交通安全并提升至新高度。針對汽車安全,《規劃》特地強調,要強化車輛本質安全和運行安全。
應該說,國家層面再次強調汽車安全恰逢其時,產品本質安全和使用安全正是當下汽車行業關注的焦點與熱點。在前不久剛剛結束的第九屆國際智能網聯汽車技術年會上,市場監管總局質量發展局巡視員李常青也提到,智能網聯汽車的本質安全、數據安全以及產品安全責任界定問題值得行業關注,需構建多元共治的安全發展格局。
車輛安全不僅是汽車產業發展的前提,更是產業發展的保障。如今,汽車安全面臨著兩“新”的情況。
一方面是汽車產業的新形勢和新業態。當前,我國汽車保有量在不斷提升,預計到2025年,我國機動車保有量將超過4.6億輛、駕駛人數量將超過5.5億人、公路通車里程將超過550萬公里。與此同時,新能源汽車和智能網聯汽車作為新一代“主力軍”,正在蓬勃發展。2021年,中國智能網聯汽車出貨量達到1370萬輛,預計2022年中國智能網聯系統裝配率將達到53.3%,2025年裝配率將達到75.9%,超過全球平均水平。隨著市場容量不斷擴大,參與主體不斷增多,汽車安全也面臨新形勢。
另一方面是汽車產業面臨的新風險。2021年,全國電動汽車發生的火災事故大概有3000余起,根據當年接近800萬輛的新能源汽車保有量,著火概率在萬分之三左右,要比燃油車略高一些。上述數據是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孫金華在2022世界動力電池大會上提到的。國家應急管理部公布的數據也顯示,2022年一季度新能源汽車火災共計640起,同比上升32%,高于交通工具火災平均(8.8%)增幅,平均每天發生超過7起新能源汽車火災。伴隨新能源汽車和智能網聯汽車的發展,還衍生出電池安全、數據安全、運行平臺安全、OTA數據安全等新型安全風險。

無論汽車技術如何發展進步,安全仍舊是永恒的話題。可以說,安全是汽車技術創新和進步的底線。當下,汽車不再是一個單純的交通工具,技術在保障消費者生命財產安全的基礎上帶來了些許溫情。不過,傳統問題和新型矛盾相互交織疊加,汽車安全面臨著新挑戰。“十四五”期間,我國汽車安全工作仍將處于爬坡過坎、突破瓶頸的關鍵時期。
在《規劃》中,針對車輛本質安全和運行安全提出了具體舉措,其中包括:推動落實車輛生產銷售企業安全主體責任,嚴格道路機動車輛生產企業和產品準入管理,完善違規車輛生產企業和產品退出機制;進一步提升重點車輛安全性能,提升新能源汽車安全要求,構建新能源汽車運行安全性檢驗技術及裝備體系,強化新能源汽車運行安全性檢驗和監管,嚴格規范遠程升級要求,保障車輛行駛安全性;開展違規車輛專項治理;建立健全新技術新業態安全監管體系,完善新能源汽車國家監測與管理平臺功能等。
可以看到,針對新能源汽車的安全問題,政策著墨頗多。未來,車企在加快技術創新方面只會加速不會減速。因此,必須在守住安全底線的基礎上,尋求技術創新和高質量發展,這才是理性看待技術的客觀態度。
此前,汽車行業主管部門針對安全問題已出臺了相關措施,目前正進一步深化。比如,針對《關于試行汽車安全沙盒監管制度的通告》,市場監督管理總局正在組織缺陷產品管理中心以及多家單位和專家,形成《汽車安全沙盒監管目錄清單》等14個配套程序文件。下一步,將按程序發布申報通知及實施方案,通過沙盒監管積極鼓勵企業技術創新,倡導最佳安全實踐。
此外,產品召回與產品安全標準協同的閉環機制也正在建立,為智能網聯汽車后市場監管提供技術支撐。值得一提的是,地方政府也越來越重視汽車安全問題。8月2日,廣東省通信管理局發布消息稱,將對小鵬汽車、廣汽豐田車聯網服務平臺安全和數據安全開展為期一周的檢查。
保障汽車安全是系統性的大工程,需貫穿汽車全生命周期。牢守汽車安全這道底層防線,應該將落實安全主體責任、強化質量基礎設施與技術創新、強化監管機制等環節落到實處。





